1.每个中国人都能从戏里找到一个自己!
不管是《西厢记》、《牡丹亭》,还是《桃花扇》、《长生殿》,是李渔,还是洪生,或者程砚秋也好,梅兰芳也罢!中国人,就得懂点儿戏曲!
2.生旦净末丑和唱念做打的意境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千古英雄,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在中国戏曲的世界里,那些缠绵悱恻、豪迈悲歌、爱恨离仇、家国情怀……让人动容!
3.人生就是一曲折子戏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雁儿落带得胜令】望家乡,去路遥,想母妻,将谁靠。俺这里吉凶未可知,他那里生死应难料。呀,唬得俺汗津津,身上似汤浇,急煎煎,心内似火烧。幼妻室,今何在,老萱堂,恐丧了。劬劳,父母的恩难报。悲号,叹英雄气怎消!
【九转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
本书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第一篇戏曲,你知道多少
从远古先民口中的“颂”,到楚人吟咏的“九歌”,祭祀歌舞中的唱词口口相传;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的歌舞渐渐演变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又先后出现……
这一切,都是中国戏曲的起步。
中国戏曲的寻根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然而到底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何种艺术形式,却众说纷纭,而最常见的有歌舞说、巫觋说和外来说。
第一种说法:“歌舞说”。
我们知道劳动是一切艺术的起源,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是按生活中的实际创造出的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披着兽皮而“舞”的人,不过这只是先民对于狩猎生活愉快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音乐、舞蹈都是已经戏剧化、节奏化了的,但此类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出于对氏族守护神或祖先的祈祷,目的在于保佑出猎喜获丰收,亦或是打猎回来为酬谢神祗的恩赐而举行。
后来,到了奴隶社会,阶级随之产生,艺术方面的发展情况也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为了只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属。当大禹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并第一个把天下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时,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了夸耀个人功绩的工具,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的父亲,用歌舞来炫耀,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大武》之舞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这是所谓的“武舞”——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如何治国有序、天下如何太平的《韶舞》,这被称为“文舞”。这些舞蹈都包涵着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完全展现故事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已然存在,也许这就是中国戏曲最早的雏形。
第二种说法:“巫觋说”。
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的,同时,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则装扮成“灵保”的也就是巫。
“巫觋说”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
王国维是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在他所著的《宋元戏曲考》中也提到:“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而闻一多将《九歌》“悬解”为一部大型歌舞剧,他在《什么是九歌》中认为:“严格的讲,二千年前《楚辞》时代的人们对《九歌》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差别,同是欣赏艺术,所差的是,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一种雏形的歌舞剧,而我们则只能从纸上欣赏剧中的歌辞罢了。” 因此,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
第三种说法:“外来说”。
“外来说”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印度梵剧。
持有这种学说的学者占少数,主要有许地山和郑振铎两位。他们为证明梵剧影响了戏曲,列举出了二者的一些相似之处,如许地山认为梵剧和中国戏曲都没有纯正的悲剧,凡事至终都要团圆。郑振铎提到,梵剧开戏前有“前文”,南戏演出前有“开场”;他还提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实证性材料——天台山的国清寺曾发现《沙恭达罗》的梵文写本,而天台山离南戏的发源地不远。可惜,他并没有对此事做出进一步的详细探究与剖析,所以我们既不知道这个写本的具体面貌,更无从了解它流传到国清寺的大约年代,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它是否在南戏萌生之前就传到了那里。
戏剧是一种演给观众看的艺术样式,仅仅是剧本的流传还不是真正的传播。国清寺唐宋元明历代曾多次整修,民国时该寺的建筑已为清雍正年间所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个梵文写本是如何逃过种种劫难保存下来的?如果它只是在南戏萌生之后才传到国清寺的,那这条材料就无法支持郑振铎的观点。还有,即使这个文本真的是在南戏萌生之前就流传到了国清寺,也很难就据此断言,当时梵剧的演出也传到了浙江,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很难想象古代的汉人仅凭阅读梵文剧本就能够照猫画虎,模仿、移植梵剧这种外来形式。总之,这条引人注目的材料中实在是包含太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了。
他们还指出,梵剧和中国戏曲都是科、白、曲不分离,交织成为一体。
其实,尽管梵剧和中国戏曲之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仍很难证明后者一定是受到了前者的直接影响。误将“没有纯正悲剧”、脚色行当的划分、科白曲三位一体等当作戏剧的特殊现象,又因戏曲中存在这些“特殊现象”而推断戏曲来自梵剧,其实质是错把西方戏剧的一些特征当作了世界戏剧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戏剧形式的标准。因此,由于东方民族存在着相近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和心理模式,其戏剧活动中滋生出一些共生的现象亦无可厚非。
前言
戏曲,你知道多少
中国戏曲的寻根
从“优孟衣冠”到“角抵百戏”
唐戏有弄参军,也有踏摇娘
南戏北曲演义的戏曲前奏
《水浒传》告诉你的“宋杂剧”
《琵琶记》为代表的“宋元南戏”
四折一楔的元杂剧
盖世界浪子班头的关汉卿
戏曲,这样成熟
明清传奇谱写的戏曲新时期
政治狂奴汤显祖
“南洪北孔”的传奇“双壁”
诸腔并奏的地方戏
不可不知的戏曲剧种
京剧,外行看热闹的“国剧”
昆曲,曾冠绝梨园的百戏之祖
越剧,解救了中国戏剧
黄梅戏,《天仙配》没有述说的史记
地方戏,民间娱乐这样自我传承
评剧,评估论今的说唱
豫剧,戏窝子里捧出来剧
秦腔,“唱戏吼起来”的关中一怪
川剧,变脸是一种绝技
藏剧,藏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