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行业民俗研究》:
第三,群体心理传播。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群体心理具有明显的共有性。这种群体心理对于戏曲行业民俗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戏曲行业内部来说,行业崇信在传承过程中最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比如“在目前的民间二人转戏班的演出中还保留着供奉戏神大师兄的习俗其实,艺人们并不相信真的存在这位传说中的大师兄,拜祭他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很大的原因在于戏神是师父们留下来的,是自从自己开始学戏时就这样的拜法,所以要做到改变还很不容易”。由此可见,各剧种对于戏神戏祖的祭祀敬畏都源于一种群体心理的作用。再如戏曲行业内的各类禁忌,虽然人们不再相信触犯禁忌一定会有相应的惩罚,但是业内人士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约束,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从中得到一种心理的安慰。这也是一种群体心理影响的结果。因为群体心理支配下的群体行为给业内艺人一种心理的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在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上,都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这也导致了对一些行业习俗的自觉传承
二、共时的横向扩布
民俗本身具有横向扩布的特性,一旦遇到了合适的社会土壤,很快会向其他具有类似条件的区域传播。王象春《齐音·元宵》诗曰:“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阔髻高裙京样尽,此宵又着白松绫。”王象春自注日:“郡城旧俗朴,衣制草野。近乃渐靡,步趋出京师,唯恐不肖。元宵妇女必着松绫,则燕京时尚也,惜济民苦为效颦京师。”这段诗文形象地说明了民俗的扩布性。戏曲行业民俗的横向扩布也是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传播。各地戏班“冲州撞府”的流动演出,为戏曲行业民俗的横向扩布提供了条件。某些戏业民俗一旦遇到了合适的社会土壤,得到其他地域戏班和观众的承认,很快就会在民间传播开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戏曲行业民俗
(一)横向扩布的原因
同戏曲行业民俗的纵向延续一样,功能性是其得以横向扩布的主要因素。但戏曲行业民俗纵向延续的遗传性因素和习惯性因素,在横向扩布的过程中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在戏曲行业民俗横向扩布的过程中除了功能性因素之外,还需要从业人员的强力介入和观众的逐步接纳。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介入与反介入、接纳与反接纳的斗争
戏曲行业民俗的横向扩布与戏曲行业的功能也是互相依存的。戏曲行业的多重功能是戏曲行业民俗能够被横向扩布的前提条件,也是戏曲行业演出民俗能够横向扩布开来的主要原因。例如,戏曲演出的主要功能是酬神。人们为了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要祈求神明的保佑,因而酬神戏就成为一种风俗,自然产生了庙会戏、祭神戏、祈雨戏、谢雨戏、还愿戏、求子戏等演出民俗。凡是信奉神灵、需要演戏祈求或酬谢神灵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接受“酬神戏”的演出习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酬神戏都能够在任何地方横向扩布开来,因为酬神戏还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酬神戏曲在不同地方会因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接纳”情况
民俗横向传播的基础是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条件,如果生活条件略有不同,民俗在传播中就可能发生变异。民俗的传播带有自觉性,“它通过渗透的方式向四处传播,既是单向的又是辐射的”。但无论是“单向”还是“辐射性”的传播,也不论是否发生变异,传播的前提条件是民俗的施动者(或区域)对接受者(或区域)的“介入”。这种“介入”有时是有意识的,但更多是无意识的
在民俗横向扩布的过程中,一般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地方性变异。一个区域的民众在接受某一民俗事象时,或多或少都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做适应性的改变,以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这种借用融进称为“采借”。钟敬文认为:民俗横向扩布的原因和过程是“采借”,采借者一方对被采借者一方的新民俗,首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价值判断,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新民俗做出取舍。如决定采用,则对将要采纳的新文化,根据需要做形态、意义和功能上的改造,并将其置人本民族本地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