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曲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47287
  • 作      者:
    杨和平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民间曲艺》涵盖了中国民间曲艺的各类品种,从较为宏观的视野出发,在田野调查掌握一手资料的的基础上,对中国民间说唱所包含的评书评话、相声快板、大鼓杂曲、鼓词走唱、弹词时调、道情琴书、牌子曲及少数民族说唱等,进行了宏观有机动态的理论与实践把握,既尊重历史存在的事实和田野调查现状的实际,又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声像图谱齐全,从而客观公允地展现民间曲艺的全貌。
展开
精彩书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民间曲艺》:
  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
  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如《秦楼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20世纪60年代初,天津曲艺界对时调的传统曲调进行挖掘、搜集,1961年举办了多场传统时调观摩演出。1962年首届“津门曲荟”时调专场演出中,上演了整理并填词的《采莲曲》、《责婢》、《慢板老鸳鸯调》、《落尺反调》、《闺怨》、《怯五更》等曲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恢复上演。但90年代后天津时调发展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生存危机,亟待扶持和抢救。
  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表演与流派
  时调在词句、腔调和板式等方面都与其他曲种有别。它在词句上,全篇最多不过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个内容表达出来;唱腔上,周而复始地反复唱定型的曲谱;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种。词句的规律是四句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后面加一衬腔,即“哎哎哟”。唱词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头”或衬字,句尾多押平声,以阳平为合格(因天津话多为阳平)。时调的“数子”不分头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于四句为一番。可根据情节分成几段。拉哈调则不受句、番数的束缚。在节奏方面,靠山调是慢板,数子是快板,拉哈调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调是唱,数子是说,拉哈调是半唱半说。总之,天津时调的腔调豪放,演唱时爽朗泼辣,不拘谨滞涩,很能表达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旧时,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流传在民间的街头里巷。清末民初,时调已在天津四个地区盛行,并出了不少擅长时调的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俗称“北溜儿”的宜兴埠和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和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和西北角一带;城里一带。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有城里的杨开泰、宜兴埠的马凤仪、河东的温先生等,此外还有河西三义庄卖蒸饼的“蒸饼王”等都曾名噪一时。以上艺人多是从事搬运及手工业的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行业的劳动人民,被称为时调的“票友”。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的罗祖诞辰和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都是时调票友们大显身手的时机。罗祖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为了庆祝罗祖诞辰,理发师们都要放假半天,吃捞面,还要邀请票友们演唱时调。这一天,全城大小的剃头房和剃头棚,到处都可以听到时调的演唱声。农历七月十五,津俗谓之“鬼节”,是日要举行盂兰盆会。晚上放河灯的同时,还有由时调票友们轮番登场演唱时调,成为群众演唱时调的盛会。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评书评话
第一节 评书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二节 苏州评话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二章 相声相书类
第一节 相声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二节 四川相书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三章 快板类
第一节 数来宝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二节 山东快书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三节 四川金钱板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四章 大鼓类
第一节 京韵大鼓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二节 梅花大鼓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三节 山东大鼓
一、历史与传承
二、表演与流派
三、代表曲目

第五章 鼓词类
第六章 弹词类
第七章 时调
第八章 道情类
第九章 牌子曲类
第十章 琴书类
第十一章 走唱类
第十二章 杂曲类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曲艺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