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闻与传播学丛书:新闻摄影新论》:
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上片子,看到脚上的鞋子已满帮是血。我穿过铁轨,以燃烧着的天桥作背景拍了好几张全景,这时,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我在拍摄这幅悲惨的情景时,听到有架飞机又飞回来了。我迅速对着那个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几叹胶片,然后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亲回来了。
上述三段引文中,鲍昆虽承认了照片的历史真实,但承认的是“把一个被轰炸灼伤的婴儿放在轰炸后现场拍摄的”;陈映芳则认为照片反映的基本事实不容置疑,却未对摆拍与否做出定论;而王小亭本人的回忆,则否认了照片系摆拍所得。
“历史真实”或“基本事实”,需要得到大量细节、证据的支撑,而不能从孤立的照片中得到确认,照片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影响,只是在于它的视觉目击特性。日军在“八一三”事件中的狂轰滥炸,得到了史学界多方资料确定无疑的证实,这一点无可辩驳,但就照片本身而言,考证其是否存在摆拍嫌疑,也是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民族主义、正义与反正义这些宏观的历史潮流,并不能用于证明照片的真实或虚假。而且,对这张历史照片进行严谨的考察,也可以强化它作为日军侵华的“见证者”身份,用无可置疑的事实来反驳各类篡改历史的企图。
后期造假类图片可以通过计算机做出技术鉴定,而摆拍照片由于未经后期修改,一般只能通过常识和旁证加以鉴别。这里的旁证,可以是历史参与者的现场目击,也可以是与特定的新闻事件相关的其他图片资料,研究者可以在对比研究中逐渐接近真相。董太和的《(中国娃娃)照片不是摆拍的!》和虞之《王小亭与<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两篇文章引用了事发现场的其他照片及视频资料,弥补了单幅照片在叙事层面的局限,令事实更为清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