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福建》:
闽南富庶之地
福建的南部与广东接壤,从方言系统上看,广东北部潮汕地区的语言同样属于闽南方言。两地的文化风俗也很相同,也都有典型的骑楼建筑,都喜欢喝功夫茶:等。而从历史上看,潮汕地区原就为闽越国所有。《太平寰宇记》以潮州为古闽越地。清温仲和的《嘉应州志》也认为“盖揭阳(潮汕地区)在当时,本为闽越领土”。闽南是福建最富庶的地方,这富庶倒不在于土地的肥沃。
福建自古就有“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之说,山地过多,人均可耕种的土地是很少的。闽南的富庶主要是靠海,宋元时代的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当地人都以陶朱公为榜样,很会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也是闽南敢为天下先,晋江石狮满眼望去,遍地都是“三来一补”的鞋厂和服装厂。不能在本地做生意的,就出洋,下南洋、去美国,闽南是有名的侨乡。当地的建筑,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是很有南洋椰风芭雨的风韵的。闽南的富庶开化,养成了闽南人排斥外地人的习性。有个笑话说,厦门岛的人是不承认杏林人(属厦门,但在岛外)是厦门人的,而鼓浪屿的人却也只说自己是鼓浪屿人,而不说是厦门人。自然,这孤芳自赏的骄傲里也带着点儿岛民的自闭。
闽东沿海除了闽南的骄傲外,福州是另一个中心。与闽南的外向开放不同,福州似乎有些正统,因为是地方的首府,百姓也不免有些官气。读书求仕似乎是必然的选择,所以福州的读书人多。你看福州的三坊七巷,哪一家不是深宅大院?那些名字,“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望文即可生义。对教育的重视,福州当是首屈一指。
福建的山与水福建山多,号称“东南山国”。最西边的是武夷山脉,绵延500多公里。主峰黄岗山,海拔有2000多米,是东南陆地的最高峰;中部还有一道山脉,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绵延500多公里,不过海拔就低多了,只有1000多米:而再往东,就是一些小丘陵了,像福州,就有鼓山、乌山和屏山。
乌山和屏山,比起武夷山来,真的就像是盆景,袖珍型的。福建的山很奇怪,多是西面陡峭东面平缓,因而西、中的两大山带就将福建的交通隔绝开来,城镇、村落就建在大山之间河流冲积而成的盆地或谷地里,四不相连,所以福建的方言特别多,几乎是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说的话就听不懂了。在北方广袤的平原,习惯了一马平川的人,是无法想象走出屋门四周全是望不到边的山的景象的,所以这些住在山里的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渴望,那就是要出去看看山外面是什么样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福建总是人才的输送地而不是会聚地,人走出去,就很难再回来了,再回来,就是回乡养老的时候了。
好在福建有两条江——闽江和九龙江,两条江的主流都是垂直于中部山带的走向,而支流则多平行,它们将福建的中部山带拦腰切成三段,因而这两条江成为连接沿海和山区的最重要的通道。闽江的终点是福州,由此上溯是南平、建阳、邵武和武夷山:而九龙江的入海口是厦门的海沧,由此往上,连接彰平、龙岩。这如同是一张网,网的终结点是福州和厦门,江流就像血脉一样,坚定有力地向深处漫延,它的呼吸让整个福建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考察人类的活动,无不以河流为依据,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的滋养,无论是伊拉克两河流域创造的伊斯兰文明,还是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或是黄河之于中华民族,莫不如此。因此,也正是闽江和九龙江,赋予了整个福建以生命。福建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址,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文化,就被发现在闽江边上。
福建的气候福建属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每年2~3月,是梅雨季节。这个时候,整个福建都笼罩在烟雨之中,在野外是山色空潆,云雾氤氲,而在城市里,则是潮湿的空气和滴答的檐雨,是颇有些诗意的。一个月难得几天出太阳。一出太阳,家家户户都忙着晒衣服晒被褥,则又是一番市井气息了。福建的夏天极热,因为多盆地,四周都是山,虽然面海,但海风并不容易进来,只有夏末的大台风来了,全省才能感觉到它的威力。每年都会有几次台风,快来的时候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天气预报,看它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登陆,那像是最快乐的节日,一是学校放假,二是可以等待着看大自然的奇迹:如何一瞬问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这心情和期待流星雨是差不多的吧。但台风的威力实在是大,许多大树都会被连根拔起,因此福建沿海多榕树,根极深腰极粗,只有这样才能在台风肆虐中生存下来。而在海边,比如崇武,你会发现那里的建筑材料既不是砖头也不是木材,而是巨大的花岗石块,像城堡一样坚固,也只有它,才能抵御长年累月的台风攻击。
秋冬应该是福建最好的季节。不冷,气候也慢慢由潮湿转为干燥,即使是冬天,风吹过来,相对于北方来说,也像是和煦的春风了。那个时候,太阳也好,高高地照耀着。蓝天白云下,是登山最好的季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