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影像·西双版纳: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在景洪城中欢度泼水节,真是难得一遇的狂欢与刺激。为了把这些有趣的场景凝固下来,我们下定了当“落汤鸡”的决心,用塑料袋把相机保护起来,只在镜头处留个小口。准备妥当后我们勇敢地走向了大街。街道上站满了人,形成了一条条“封锁线”,以青年居多,个个装备齐全,有的拿着水盆或水桶,有的拿着水枪或水管,向着每一个走来的人尽情地泼洒,只对老人、婴幼儿“网开一面”。为了更好地观看、拍摄这些精彩场面,我们放弃了泼水,甘当好好先生与“和平使者”,任人泼洒,决不还击。当然从泼水节的传统看,我们反而成了“自私”的人,只接受别人的吉祥水,不把吉祥水回赠他人。在我们穿过“封锁线”时,有的人对我们手下留情——显然这是把我们当作“和平使者”的人;有时又被泼得很惨——也许是惩罚“自私”者。走了不到300米漫长的“淋雨”路,我们大约被淋了1盆零6瓢水,才找到一个好去处。我们向一个小店的老板求援,说明我们要采访报道泼水节,好心的老板把我们带上了他店铺楼上的阳台。有了这个“堡垒”的庇护,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喜剧,真是大开眼界,拍下了一连串精彩的场景。
红红绿绿的盆与桶泼出了数不清的水,四处飞溅的水花洒向不同肤色、不同着装的五彩缤纷的人群。
对面街上店铺里一个姑娘坐在凳上看别人被泼,正看得开心,没提防背后来一个小伙子朝她当头就是1瓢水;小伙子正得意时,自己背上已被另一个姑娘从脖子上浇了一桶水。
在另一条街上我们还看到泼水者对外宾的祝福有些“偏爱”,有一对外国夫妇,受到两面“夹攻”。
一开始夫妇俩手拿水瓢,各挡一面,不停地舀大桶中的水“还击”。面对来自两面的祝福,水战多时,不知是“弹药耗尽”还是力气耗尽,夫妇俩手举空瓢,“乞求投降”。这一姿势保持了约3分钟之后,实现了“停火”,夫妇俩笑嘻嘻地用生硬的中文喊着“谢谢”穿越了“战场”。没想到平时对外宾彬彬有礼的景洪人,在这一天也不分内外,大家拉平,人人泼我,我泼人人。平时看来很文雅的傣家人此时显出了豪放、狂野的一面。平时很温柔的妇女也一点“不客气”,个个成了得力的“泼”妇。真是“水花放,傣家狂”!炽热的阳光下,到处是晶莹的水花飞扬,到处是欢快的笑声,到处是各种语言的叫嚷声。这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平时谁要是故意把水洒在别人身上,哪怕再少也是冒犯,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在节日期间则泼出去的是一份祈福、一份抚慰;被泼湿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关爱、一种洗礼,洁净的水,可以冲掉尘埃和晦气,洗出新年的洁净和吉利。在这炎热的天气中还可以享受到冲凉的快感、独特的欢迎。所以被泼湿的人们,哪怕全身湿透,都咧着嘴笑呵呵的,非常开心。
近些年由于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的踊跃参与,在景洪街头我发现传统的泼水节融入了现代色彩,泼水的力度与持久性都在与时俱进。
街头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现代“水器”。有人为延长“进攻”时间,背后加上一副水箱;有的干脆把水箱改良成一件“水衣”穿在身上,背上有盖,拧开便可加水。一些泼水的狂热者“研制”了威慑力很强的“水坦克”,在卡车上装上了大汽油桶,穿梭在大街上,居高临下,将脚下的过路人泼个透湿,对方还来不及回敬,车子已快速开溜了。
后来我看到“坦克车”,也遇上了“克星”——有人在路旁手捧着水龙头,调到相应强度后,专门进攻“水坦克”。本来处于弱势的“步兵”在“反坦克水弹”的掩护下,手持“水抢”、水桶,涌向车前,围住“水坦克”,与车上人短兵相接。
人们都知道“泼湿一身、幸福终身”,然而有时也因热情过猛,“祝福”过于集中,让有些人承受不了。有个外地中年游客感叹道:泼水节太有趣了!泼水人的心是热的,泼过来的水是凉的,有时候还真是受不了这么多的祝福!我以为“水坦克”这种玩法,不符合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双方应当站在比较接近的起点上游戏,而且应该抱着善意来操作,不然弄不好,有以强凌弱的味道,就失去了大家同乐的意义。用水龙头还击虽然是对抗强者,帮助弱势群体,被众人叫“OK”!不过如果大家都把泼水强度不断升级,可能也会不受欢迎。
当然,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泼水节期间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入版纳,图的就是尽情狂欢,热烈的泼洒给平时紧张、严肃,甚至有些压抑的人们得到一个难得的疏泄机会,这样的狂欢无疑给我们带来无可替代的快感。它填补了中国缺少“狂欢节”的空白,也许这就是泼水节受到中外游客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