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燕南芝庵《唱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3048825
  • 作      者:
    白宁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白宁(1980—),女,满族,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师从民族声乐教育家刘辉教授,从事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研究中国古代演唱理论多年,先后发表《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魏良辅<曲律>在声腔艺术发展中的理论意义》、《王骥德<曲律>中声乐演唱审美理念之分析》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音乐研究文丛:燕南芝庵<唱论>研究》是一个青年学者对《唱论》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原文有比较精辟、准确的释解和译注,更重要的是,还有深刻的研究观点,阐发自己对《唱论》独到的艺术见解和艺术认知,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和演唱实践,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希望有更多从事演唱、教学、理论研究的人们能够静下心来,耐住寂寞,都来研究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学习传统演唱理论的精粹。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音乐研究文丛:燕南芝庵<唱论>研究》:
  “偷气”传统演唱术语。指行腔时的快速换气。由于不着痕迹,使人不易察觉,似乎演唱者趁听者不注意偷偷地吸了一口气。“偷气”常用在行腔的关节处,或是节奏较促、或是字音较密、或是行腔较快,几乎难有换气之处,只能采用“偷气”之法。
  “偷气”,后来成为戏曲和演唱的常用技法。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去声唱法》云:“自南曲盛行,曲尚柔靡,声口已惯,不能转劲,又去声唱法,颇须用力,不若平读之可以随口念过,一则循习使然,一则偷气就易,又久无审音者为之整顿,遂使去声尽亡,北音绝响,最可慨也。”这里不研究南曲去声字唱法,就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偷气”是常用之法。
  演唱时在何处“偷气”,是一个实践问题。后人在演唱实践中多有摸索,也多有体会。无论怎样“偷气”,只是一种应急性的气息补充,不能因“偷气”而造成行腔间断。
  “取气”传统演唱术语。取,有聚之义。“取气”,是“歌之一句”前的提前吸气,特别是在长腔或揭高之处,需提前吸足气,聚足气息,否则就难以唱足长腔,或是在揭高处唱不上去。元代北曲的“取气”技法,很可能来自于前代词调演唱。宋末张炎《词源》十分强调“取气”,其“讴曲旨要”一节:“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拘则少入气转换。”其“拍眼”一节:“前衮、中衮,六字一拍。要停声待拍,取气轻巧。”“唱曲苟不按拍,取气决是不匀,必无节奏。”
  “取气”与“偷气”不同。“取气”是一个乐句演唱前的吸气,较为从容;“偷气”则是行腔进行中的吸气,较为促迫。“取气”之法,贵在从容,不可急乱,如《词源》所说“忙中取气急不乱”。“取气”虽然从容,却离不开拍板,应在起板前取气,如果不按拍板随意取气,必然会失去演唱节奏。
  ……
展开
目录
序言
凡例
引论
第一章 燕南芝庵《唱论》概述
第一节 燕南芝庵《唱论》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燕南芝庵《唱论》成书年代考
第三节 《唱论》的作者
第四节 《唱论》的刊本
第二章 《唱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音乐文化条件
第一节 《唱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北宋、金与元初的宫廷音乐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北方民间演唱的表现形式及文化特质
第四节 残本《刘知远诸宫调》曲牌考证

上篇 对《唱论》的考证研究
第三章 关于“古之善唱者”、“三教所唱”、“近出所谓大乐”等研究
第一节 关于“古之善唱者”与“帝王知音律者”
第二节 关于“三教所唱,各有所尚”
第三节 关于“大忌郑卫之淫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第四节 燕南芝庵《唱论》“近出所谓大乐”考
第四章 关于“歌之格调”、“歌之节 奏”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歌之格调”
第二节 关于“歌之节 奏”
第五章 关于“凡歌一声,声有四节 ”、“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凡一曲中,各有其声”等研究
第一节 关于“凡歌一声,声有四节 ”
第二节 关于“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
第三节 关于“凡一曲中,各有其声”
第四节 关于“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
第六章 关于“歌声变件”、“尾声”、“成文章日乐府,有尾声名套数”、“唱曲之门户”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歌声变件”
第二节 关于“尾声”
第三节 关于“乐府”、“套数”、“小令”
第四节 关于“唱曲之门户”
第七章 关于“歌曲所唱题目”、“歌之所”、“唱曲有地所”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歌曲所唱题目”
第二节 关于“歌之所”
第三节 关于“唱曲有地所”
第八章 关于“六宫十一调”、“一曲人数调”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
第二节 燕乐二十八调与“六宫十一调”
第三节 对《唱论》记载的官调表现风格的探讨
第四节 关于“一曲入数调”
第九章 关于“子母调”、“歌之所忌”、“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等研究
第一节 关于“子母调”和“一串骊珠”
第二节 关于歌唱者表现作品的程度及不足
第三节 关于“歌之所忌”
第四节 关于“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
第十章 关于“歌节 病”、“唱声病”、“添字节 病”等研究
第一节 关于“歌节 病”
第二节 关于“唱声病”
第三节 关于“添字节 病”
第四节 “词山曲海,千生万熟”

下篇 《唱论》对后世演唱艺术的影响
第十一章 《唱论》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演唱艺术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唱论》是对多种演唱形式的总结,对后来的戏曲和民族声乐的风格性特点具有理论先导作用
第二节 《唱论》是对诸多地区演唱艺术的概括总结,为后来的戏曲和民族声乐的地域性特点勾画了框架
第三节 《唱论》是对市民阶层喜好的演唱形式的概括,为后来的戏曲和民族声乐的群众性特点奠立了基础
第四节 《唱论》反映了北曲的艺术特色,为后来的戏曲和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十二章 《唱论》对后世演唱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唱论》对后世演唱理论的影响是多角度、多侧面的
第二节 明清演唱著述在继承《唱论》等前代演唱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三节 《唱论》对后世演唱理论产生影响的意义分析
第十三章 《唱论》总结的演唱技法对后世演唱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元代以后演唱技法的传承形式及传承脉络分析
第二节 对《唱论》总结的演唱技法在后世传承发展的典型分析
第三节 对传统演唱技法传承的特点分析
第四节 学习研究《唱论》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
引征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