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音乐研究文丛:燕南芝庵<唱论>研究》:
“偷气”传统演唱术语。指行腔时的快速换气。由于不着痕迹,使人不易察觉,似乎演唱者趁听者不注意偷偷地吸了一口气。“偷气”常用在行腔的关节处,或是节奏较促、或是字音较密、或是行腔较快,几乎难有换气之处,只能采用“偷气”之法。
“偷气”,后来成为戏曲和演唱的常用技法。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去声唱法》云:“自南曲盛行,曲尚柔靡,声口已惯,不能转劲,又去声唱法,颇须用力,不若平读之可以随口念过,一则循习使然,一则偷气就易,又久无审音者为之整顿,遂使去声尽亡,北音绝响,最可慨也。”这里不研究南曲去声字唱法,就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偷气”是常用之法。
演唱时在何处“偷气”,是一个实践问题。后人在演唱实践中多有摸索,也多有体会。无论怎样“偷气”,只是一种应急性的气息补充,不能因“偷气”而造成行腔间断。
“取气”传统演唱术语。取,有聚之义。“取气”,是“歌之一句”前的提前吸气,特别是在长腔或揭高之处,需提前吸足气,聚足气息,否则就难以唱足长腔,或是在揭高处唱不上去。元代北曲的“取气”技法,很可能来自于前代词调演唱。宋末张炎《词源》十分强调“取气”,其“讴曲旨要”一节:“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拘则少入气转换。”其“拍眼”一节:“前衮、中衮,六字一拍。要停声待拍,取气轻巧。”“唱曲苟不按拍,取气决是不匀,必无节奏。”
“取气”与“偷气”不同。“取气”是一个乐句演唱前的吸气,较为从容;“偷气”则是行腔进行中的吸气,较为促迫。“取气”之法,贵在从容,不可急乱,如《词源》所说“忙中取气急不乱”。“取气”虽然从容,却离不开拍板,应在起板前取气,如果不按拍板随意取气,必然会失去演唱节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