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389727
  • 作      者:
    安万新,于卫建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1998年以后,全国大多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以及医院血库,曾先后开展血浆的病毒灭活和去白细胞过滤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应用血液的病毒灭活和血液过滤技术,提高输血安全性,满足广大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这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的迫切需求,大连市血液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多年输血工作的经验以及最新的国内外血液病毒灭活和血液过滤的研究进展撰写《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力求从基本概念、研究途径、方法和结果为读者做详细的介绍。
展开
作者简介
  安万新,大连市血液中心主任,主任技师,教授,大连医科大学输血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卫生标准委员会血液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输血协会常务理事、献血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输血杂志》副主编;辽宁省输血协会副理事长。大连市优秀专家。从事输血工作二十余年,在国内输血界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编《输血技术学》、《输血检验学》、《临床输血与成分输血》和《现代输血科研方法》等专著。
  
  于卫建,大连市血液中心血型室主任,主任技师,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大连市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大连血液中心司法鉴定所负责人;辽宁省输血协会理事,主要从事人类红细胞血型、人类白细胞血型研究,以及临床输血和器官移植配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出版4本著作,发表20余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输血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是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病毒灭活和白细胞去除是目前输血医学研究常用的、重要的方法。《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详细论述了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病原体灭活,血液中病原体的过滤知识和所涉及的方法、机理及效果评价。《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共分四章:红细胞病毒灭活、血小板病毒灭活、血浆病毒灭活和血液过滤器。
  《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内容全面系统,资料较为丰富,是当今有关血液病毒灭活和血液过滤方面的一本新书。可供临床各科的医务人员、医院输血科(血库)和检验科、采供血机构、免疫学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生物、检验和医疗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血液的病毒灭活与过滤》:
  (二)以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nucleic acid targeted technology)
  这种灭活病毒的技术也称为核酸打靶技术,通常应用核酸特异性的加合物的形成(nucleic acid speeifie adduet formation)来介导病毒灭活。
  近来以补骨脂素衍生物介导的光化学技术比较成熟,此外核黄素(维生素B2)介导的光化学技术也较好。
  1.联合应用补骨脂素衍生物和紫外线技术
  补骨脂素分子能可逆地插入DNA和RNA螺旋体中,经过紫外光(320~400nm)照射后,补骨脂素分子与核酸分子中嘧啶碱基共价结合,若补骨脂素分子插入相对或相邻的嘧啶碱基之间,核酸链将共价交叉连接,如交叉连接的DNA或RNA螺旋体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就不能继续完全或精确复制,DNA或RNA病毒即被灭活,由于血小板为无核细胞,不含核酸,缺乏有核DNA或RNA,血小板本身并不成为补骨脂素技术的打靶点,因此此技术对血小板的损伤较小,基本维持血小板的完整、活力和功能(Grass 1998)。
  (1)S-59介导的光化学技术
  血小板成分的病毒灭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检验医学系的Lin等(1997)在100多种补骨脂素的化学变性产物中,筛选出一种新的补骨脂素衍生物S-59(Psoralen-S-59),将该物添加在血小板成分中,长波紫外线照射下激活,作用时不需要氧气存在,而无氧状态可以减轻紫外线对血小板的损伤。该方法不适用于红细胞的病毒灭活,因此在制备血小板的成分时,红细胞污染率不能太多(否则影响病毒灭活效果)。用此方法可能导致白细胞的破坏,而产生两个作用,一是在杀灭白细胞的同时,也杀白细胞内病毒,二是可减少或避免因白细胞而引起的非溶血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Lin等(1997)报道了用S-59方法处理带有高滴度HCV和HBV(105.5)的人血小板浓缩液(300ml),并将其输注给幼年大猩猩后,没有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红细胞的病毒灭活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红细胞的病毒灭活方法
一、洗涤技术
二、过滤技术
三、γ射线和紫外线照射处理
四、碘化淀粉处理
五、光动力学技术(多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六、以核酸为靶目标
第三节 血液病毒灭活机理
一、作用于病毒蛋白
二、作用于病毒核酸
三、同时作用于病毒蛋白和核酸
第四节 红细胞病原体灭活技术效果的评价
一、影响因素
二、标准
三、灭活效果的检测方法
第五节 红细胞病毒灭活检测具体方法
一、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
二、巨细胞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
三、对红细胞膜损伤的检测
四、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功能影响的检测
五、病毒灭活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 血小板的病毒灭活
第一节 输注血小板存在的问题
一、血小板输注中的潜在危险
二、现有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
第二节 血小板病毒灭活技术
一、光敏剂
二、血小板病毒灭活技术
第三节 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评价
一、灭活病原体的有效性评价
二、血小板浓缩液测定

第三章 血浆的病毒灭活
引言
第一节 单袋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
一、亚甲基蓝加可见光照射法(MBR)
二、补骨脂类化合物/紫外线(UVA)照射
三、核黄素光化学技术
四、压力循环技术
五、去除白细胞
第二节 大批量血浆病毒灭活方法
一、巴斯德消毒法(液态加热法):有或无稳定剂-白蛋白
二、有机溶剂/清洁剂法(S/D)-凝血因子
三、β-丙内酯/紫外线(UVA)法
四、用滤膜过滤(Amicon Milliporen)
五、DH 4或4.25/加或不加胃蛋白酶孵育灭活方法
六、UV照射
七、抗体介导中和病毒
八、血浆蛋白制品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检测
一、指示病毒
二、病毒滴度
三、血浆蛋白测定
四、酶活性
五、抗体蛋白结构
六、补体C3
七、残余白细胞测定
八、动物安全试验
九、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测定-固相提取法

第四章 血液的过滤
第一节 输血不良反应
一、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
二、输血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三、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
第二节 白细胞过滤器
一、概况
二、白细胞过滤器的类型和原理
三、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四、白细胞过滤器过滤时间的选择
五、过滤器种类
六、少白细胞成分的制备过程和方法
七、去白细胞过滤血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血小板过滤器
一、概况
二、临床应用
第四节 白细胞滤器检测方法
一、凝血
二、血小板和血小板功能
三、血液学
四、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的测定
第五节 白细胞过滤器的副作用
一、在过滤过程中引起的溶血
二、白细胞过滤器对血液凝血因子的影响
三、白细胞过滤器对镰刀细胞特征献血员的影响
四、滤除白细胞成分输血的可能副作用
第六节 白细胞过滤器其他应用
一、吸附在白细胞过滤器上的白细胞再利用-制备干扰素
二、应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脂肪颗粒
三、应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肿瘤细胞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