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25306
  • 作      者:
    吴松弟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松弟,浙江泰顺人,1954年生。1986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历史地理研究所任教,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人口史和区域经济史。先后出版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和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六卷本《中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以及《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南宋人口史》、《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等个人专著14部,并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等著作,发表论文130余篇。曾在英、美、日和我国港台的多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第一卷 绪论和全国概况》共分成9卷,除第一卷为《绪论和全国概况》之外,其他8卷都是分区域的论述。区域各卷在内容上大致可分成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各区域近代经济变迁的背景、空间过程和内容,将探讨经济变迁空间展开的动力、过程和主要表现;另一个板块是各区域近代经济地理的简略面貌,将探讨产业部门的地理分布、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第一卷 绪论和全国概况》:
  其三是买办队伍的逐渐形成。欧美与中国相隔遥远,商业文化相差甚大。在各个口岸,中国商人都早已形成古老的商业经营方式、行会组织和商品流通渠道。外商新来乍到,语言不通,行情不明,地理不熟,不知交易常规,因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对其也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在此情况下,除非通过中国人作为居间中介,便难以做生意。1844年的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第八条允许美国商船:雇用“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书手,雇用内地艇只搬运货物、附载客商,或添雇工匠、厮役、水手人等”。因此,在各新开口岸,洋商“一切业务,悉唯华籍买办是赖,殊不能门行设法推广也。抑尤有进者,当新增口岸未辟之时,各该口已有洋货销售,惟此项货物,系由华商自沪粤二埠分别采购,循旧有商路,辗转运往……此后前项货物,什九仍由华商贩运。盖彼等已晓然于洋船之迅速安稳,与夫新关办理之优善,遂利用之以为发展之计焉”。
  尽管上述方面有利于洋商扩大进出口贸易,但由于南方受席卷长江中下游的太平天国战争的破坏,而美国正陷于南北战争,国内棉花生产下降,英国棉布着力运销美国,以及1866年上海金融突生变故等原因,口岸贸易并未急剧增长,直到1868年才进入兴盛时期。该年各埠对外贸易总值,计银14000万两,比上年的12700余两,增长了10%。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1871年欧洲与香港、上海海底电缆的连接,促使门岸贸易步入快车道。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二、1950-2000年中国大陆的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三、口岸一腹地关系探讨: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另一个方面
四、从“港口腹地”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第二节 本书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一、研究对象
二、理论框架
三、几个基本概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全书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
三、全书结构

第一章 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通商口岸的出现与密集化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东南五口的开埠通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和台湾的开埠通商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长江三口的开埠通商
四、西北陆路口岸的开埠通商
五、1862年至甲午战争以前通商口岸的开埠过程
六、甲午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开埠过程
七、自开通商口岸的开埠过程
第二节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
一、进出口贸易的展开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
第三节 主要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一、主要口岸及其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比重
二、主要贸易对象国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三、主要贸易对象与中国区域港口格局的变迁
四、近代上海在东亚港口中的地位
第四节 近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从业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二、商业经营内容和营销方式的改变
三、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 近代人口的增长和空间分布
第一节 清民国人口增长和传统人口一经济模式的接近终结
一、中国传统的人口一经济模式,
二、清代与民国的人口增长和传统人口一经济模式的接近终结
第二节 晚清人口的变动与迁移
一、晚清人口的变动
二、晚清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民国人口的迁移
一、向东北的移民
二、向海外的移民
三、中国乡村人口的国内迁移
第四节 人口的空问分布
第五节 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分布
一、城市人口的定义
二、对民国城市人口的不同估计
三、1949年的城市人口统计

第三章 近代农业的发展变化与空间格局
第一节 近代农业区域特征与区域变化
一、人口增加导致地区开发深度逐渐提升
二、农业取代了原有的非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三、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第二节 传统农业中滋生的商品性农业经营方式与作物种类
一、华北农作物种植制度地域差异与农产品商品性的提升
二、江南农作物种植结构转型与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
第三节 畜牧业及其游牧方式
一、划定季节牧场
二、季节牧场的范围
三、规定游牧路线
四、营盘的环境选择
五、季节营地内放牧顺序和放牧方法
六、放牧与畜群

第四章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和地理分布
第一节 近代工业区位研究综述
第二节 煤炭、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地理分布
一、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第三节 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区位分布及变动
一、近代棉纺织业地区分布之大势
二、近代棉纺织业的区位变化过程
第四节 影响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以汉冶萍公司为例
一、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宏观布局研究
二、从中观到微观布局: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
第五节 结论
一、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之主要区位因素
二、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时空特征

第五章 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一、晚清轮船航运的兴起
二、民国时期轮船航运业的变化
三、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的水运业
四、远洋、沿海和内河的主要轮船航线
第二节 铁路和公路的兴起
一、晚清时期铁路的兴起
二、民国时期铁路交通的变化
三、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的铁路交通
四、公路交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节 邮电业和民用航空运输的兴起
一、晚清时期中国邮政电信业的兴起
二、民国时期邮政电信业的发展变化
三、抗战时期及战后的邮政和电信业
四、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兴起
第四节 近代交通的发展水平和布局特点
一、近代交通的重大作用和发展水平
二、近代新旧交通方式的混搭使用
三、近代交通布局的特点

第六章 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旧式金融业的兴衰
一、票号
二、钱庄
第二节 新式金融业的兴起j.
第三节 金融业的空间分布与市场结构
一、金融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
二、金融市场结构
第四节 区域问的资金流动
一、全国资金流动中心:上海
二、长江流域的资金流动
三、天津与腹地间的资金流动

第七章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城市概貌
第二节 近代城市的兴起与空间分布
一、条约口岸城市的兴起
二、非条约口岸城市的发展
三、近代城市的不均衡分布
第三节 传统城市的转型和不同城市的两元并峙
一、传统的行政中心城市向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型
二、两类中心城市的并立和合一
第四节 没有硝烟的革命:从地方自治到市的出现
一、清末民初的城市自治
二、建制市的成立及其推行
三、民国设市的时空进程和重大意义
第五节 城市空间的改变
一、城墙的拆除
二、双岸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形成
第六节 港口城市与中国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
一、港口城市对附近农村的经济推动
二、港口城市与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发展
三、港口城市和近代经济区的出现

第八章 近代经济变迁的时空进程:本卷结语
第一节 近代经济变迁的时间进程
第二节 “自东向西,由边向内”: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
一、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为“自东向西,由边向内”
二、“自东向西”为主要方向,“由边向内”为次要方向
第三节 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与表现

后记
表图总目
参考征引文献目录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