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影像:香格里拉·吉祥如意的地方》:
我们从藏经堂出来,沿着青石板大道游览古城风貌。
我听到了喧嚣,看到了涌动的人头。我感到历经千年时光雕琢的独克宗古城,带着曾经的沧桑扑面而来,瞬间我有些恍惚,我似乎顺着时光隧道走回了昔日的独克宗古城。两旁的店铺里挂着羊头、骨雕、唐卡还有牦牛尾巴做的尘扫,耳边似乎听到熙攘的叫卖声,还有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似乎又听到了铁匠在敲打藏刀或马蹄铁,我听到了清脆的马铃叮咚声,哦,远处正有一队马帮朝我们走来。然而待走近时,我的期望落空了。路旁是鹤庆人的打金铺在敲打戒指,朝我走来的马没有驮货,马背上的是几个穿夹克的城市小伙子。之后我看到了许多工艺品店,还有一家家藏式酒吧,我看到了穿着超短裙,边走边打手机的女孩,看到了背着大旅行包的金发碧眼的老外,我终于清醒过来,昔日的马帮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再也不会重踏这石板路了。
古城中现有北门、金龙、仓房三条主要街道,共33条巷。
北门街的两边,是一间比一间好的木楼房。不管哪一座楼房,不管它是二层还是三层,都完全是用木料雕刻建筑而成,甚至连墙壁和房顶,也完全是用木料制成。看了这些木雕楼房,我不得不说香格里拉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老街上,数不清的店铺:银器店、皮具店、大饭店、小餐馆,众多的酒吧和咖啡屋;还有普洱茶店、工艺品店。各种藏族工艺品很漂亮、精致,尤其是藏刀,听店主说它可以削铁如泥。
我们来到似曾相识的四方街,令我想起丽江的那个有名的四方街。这里也是游人如织,周边是一家挨一家的摆满藏药的土特产店,挂着牦牛头的风味餐馆,摆设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店。四方街上还摆着许多摊,有卖纪念品的、卖烧烤和各种小吃的。各种肤色的游客来来往往。
与丽江的四方街不同的是,这个广场头顶上到处飘扬着色彩缤纷的经幡,场子却没有丽江的大,游客也不十分拥挤,广场旁边没有小桥流水。
近些年香格里拉的游客日益增多,除了它自身的魅力外,还跟20世纪的一本书有关。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他在书中描绘了中国西南部雪山峡谷里的乐园,充满神秘色彩的香格里拉。这想象中的人间乐土,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现实中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寻,到1997年9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一条新闻:“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被确认在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同一天,迪庆藏族自治州欢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在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有关部门正式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自此中外许许多多游客涌入了迪庆“朝圣”,香格里拉越来越火了。
在古城中转了两圈,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傍晚,我们在一家风味餐馆品尝了一餐以牦牛肉为主菜的饭后,又继续在古城中漫步。
独克宗古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月光城,藏语的意思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堡”。白色石头城堡,它起源于明代,工匠们把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黏土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的外墙皆涂成白色。月夜,银色的月光与白色的古城交融,仿佛一颗有着神奇光芒的夜明珠。巴桑带着我们避开灯火辉煌的主要街道,走了一段巷道。果然在朦胧的月光下,一幢幢白色小屋似一个银色的梦幻世界,充满神奇、浪漫、柔情。如果眼前是深色的房屋必然漆黑一片,显不出这种月色的诗意,发现不了夜明珠之美。
在夜幕幽暗的背景衬托下,龟山顶上的朝阳楼和巨型转经筒在强烈的彩灯照射下金光耀眼,俨然一个纯金打造的华丽饰物。这华丽饰物不时在我们头顶上闪出,成了独克宗古城夜景中最亮丽的风景和最吸引眼球的标志。
此时四方街广场上,篝火已点燃,篝火旁跳锅庄的人们,旋转着围了一圈又一圈,没有乐器伴奏,一个个踏歌起舞。“周大炮”问巴桑怎么这种舞没有音乐伴奏。巴桑告诉我们,这是藏族著名的民间舞蹈,凡是遇喜事就跳,逢年过节也跳,结婚也跳,搬进新房也跳,所以可以叫它“欢乐舞”。不用乐器伴奏正是它的特点。每天,当天色渐暗时,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
跳舞的队列中,有男女老少,有当地人、外地人,还有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人,他们似乎在用集体舞体现世界民族大团结的宗旨。他们以各种舞姿手舞足蹈,有的优美娴熟,有的笨手笨脚令人发笑(既悦己又悦人),不过大家都很投入,很快乐,都在尽力释放自己的激情。独克宗让无数他乡人不仅在这里享受高原暖融融的阳光、和谐和宁静,还惬意地享受月光城月光下、篝火旁的“欢乐舞”,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临街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铺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柔和的灯光照亮了大街小巷。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在灯光下闪着微光,犹如一部史书,讲述着古城的沧桑。
房屋上的灯光似繁星点点,勾勒出古镇的轮廓。
数不清的店铺,店中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商品比白天更加醒目,更具诱惑游客走近它的魅力。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幸好独克宗古城不管晚上还是白天,都比丽江古城更清静,游客虽多还没到“零距离”接触的地步。我以为走进古城的多数人寻觅的都不是大都市那样的时尚,而是宁静、古朴,当然有不少人更喜欢时尚与古朴并存的环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