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中国古代刺绣》:
经过南移的汉族与南方土著人民长期的共同劳动,到了南朝的时候,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的景象已经大为改观。
特别是隋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经济的贯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当时的朝廷十分注重发展南方的丝绸业,唐大历二年(767年),薛兼训担任浙江东道最高军事长官时,看到农村养蚕不普遍,机织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就从他的部队中挑选了一批来自北方的未婚士兵,让他们回家乡选择善于缫织的能手为妻,并带回南方,浙江绍兴一带的丝绸业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全国已经形成了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绸产区,为南宋时期丝绸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汉代开通的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在魏晋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此时兴起,通过丝路贸易,中国同西亚、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正是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魏晋隋唐时期的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的风格。
以纬线起花,并使织物图案在纬向得到循环是西方的织造传统。这种织造技术传人中国后,堪称丝织品之冠的织锦由以经线显花的经锦逐渐向以纬线显花的纬锦过渡。纬锦的出现在中国丝绸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较之中国传统的经锦更利于图案的换色与花纹细部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北朝到初唐时期,丝织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种技术上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丝织方面,在印染和刺绣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的植物染料逐渐传人中国并在中国种植和应用,各种防染印花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唐代“三缬”名盛天下。长期以来一支独秀的锁绣针法被逐渐淘汰,劈针、直针、钉针等各种新针法开始各领风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