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动态系统思想:理论和语言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3731
  • 作      者:
    王涛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动态系统理论(DST:DynamicSystemsTheory)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西方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是现今语言学研究年轻的一门跨学科交叉领域之一。动态系统理论并不排斥其它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而是将自身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和其它理论及方法相交叉,是一种有别于其它理论的全新研究范式,是对传统语言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是语言学领域的范式转换。《动态系统思想:理论和语言研究》是国内迄今第一部系统、全面、详细介绍该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动态的实验设计,包括形式化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行动研究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形式化实验中,研究者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并根据材料、组织或干预变化来找出什么使得目的得以实现(Reinking&Watkins,2000),考察对改变了的教学目标做出反应的互适应过程。而设计性实验则是随着时间变化,反复改变学习环境,以收集改变产生的效果,然后把搜集到的数据反复加入到未来的设计中去(Barab,2006:155)。这样一种实验中,老师们被鼓励灵活地对课堂上发出的一切作出反应,就像他们平时所做的一样,而不是遵从某些实验程序。与此不同的是,行动研究则故意把噪音引入到系统中以观察引起的结果。
  3.纵向案例研究(LongitudinalCase—Study)与时间序列法(Time—SeriesApproaches)
  纵向案例研究与时间序列法着眼于复杂性系统下的个案研究,和中介语研究有着显著的差别。中介语研究常常是横向研究,因而无法对个体的发展和变异性进行个案描述;而纵向和时间序列研究将个体发展放在不同时段中加以考察,通过系统之间水平及时段的关系了解个体的变异状态。在复杂系统中,不同的系统处在不同的水平及时段其变化率是不同的。因此,要了解系统的变异轨迹,就必须根据变化率选择恰当的时段作为采样间隔以收集数据。系统越是复杂,测量的空间就靠得越近,测量的时段就越多。
  4.微观发展法(Microdevelopment)
  微观发展法通过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段内研究系统行为变化以推断其后较长时段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以及多种可能发展路径的变化动力因。在传统的研究中,变化常常是通过对末端测量之后推断而来,而微观发展法寻求在不同的时段上直接观察系统发生的行为演变,同时将多时段上的小规模变化轨迹绘制到长时段的变化规律的拼图之中,使我们能够分析并发现虽然表面上达到同一末端值而实际上却是通过多种可能性的发展途径。这一发现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异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系统的行为特征,最终找到符合个体学习者的最佳发展途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动态系统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混沌概念及其理论
第二节 两种自然观:机械论和熵
第三节 复杂适应系统和自组织系统
第四节 突变论和语言动力学系统

第二章 动态系统理论的语言观及其范式建构
第一节 两种语言观之争:认知派和社会派
第二节 动态系统思想的萌生
第三节 动态系统理论的语言观和范式建构

第三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复杂系统:理论、实践与方法
第一节 动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第二节 复杂系统的理论维度
第三节 复杂系统下语言使用与发展的三组要素
第四节 复杂系统下的语言系统特征与机制
第五节 复杂系统下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第四章 语法动态性和动态语法
第一节 从简约论到突现论的语法观
第二节 语法动态性的“概念化”和参照点
第三节 语法动态性的路径和语法关系
第四节 “引子句法”和句法动态观
第五节 动态语法的数学模型
第六节 动态语法的时空观和力动态

第五章 从二语习得到二语发展:一个动态的观点
第一节 动态系统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第二节 认知一动机交互下的二语学习到二语发展
第三节 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概念维度
第四节 二语发展动态观的三个里程碑

第六章 CAF三维互动模式及其动态性研究
第一节 CAF在二语环境下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任务规划对CAF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性研究
第三节 Larsen-Freeman的研究实验及其发现

第七章 语言损耗及其动态性研究
第一节 语言损耗的概念、定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语言损耗的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语言损耗的动态性研究

第八章 语言动态性的发展:从生长到生态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生长模型:从动态到生态
第二节 复杂动态系统的生态特征:自组织和共适应
第三节 生态语言特征及生态语言学

第九章 动态思想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语用学的动态性思想:会话及语码问题
第二节 翻译学的复杂性思想:从动态到生态
第三节 动态评价:理论与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