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药海钩沉
“用药如点兵”,同一种中药用法不同,产生的疗效亦不同,如茯苓:既渗湿利尿,又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基于这一点史氏常把茯苓用于治疗小儿泄泻、咳喘、脾虚诸症;茯苓以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外透生苗,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神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故史氏常用其治疗小儿夜啼、急慢惊风等症。史氏儿科十代人常用中药很多,本章仅举葛根、乌梅、茯苓、藿香四味药在多样炮制、多法变用、多变组合、循理而变、灵活巧用下而产生的最佳临床疗效。
第一节 多法应用葛根治疗小儿疾病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葛的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的作用。史功甫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反复多次讲葛根的应用之道、巧用之处。老人家称葛根是儿科的要药、良药,是难得的好药,有着独特之处,应用范围广,只要随因、随证、适体宜人而变,灵活运用治疗小儿多种疾患均获佳效。
史氏儿科十人临证实践体会到,小儿发病率首居者是感冒,次者是腹泻,兴化市为水乡湿之地,尤其是小儿“易虚易实,易阴易阳”“全而未健”的娇嫩之体,小儿腹泻一证为常见病、多发病。史氏儿科十代人均很重视葛根的应用,特别是第七、八、九代传承人史功甫、史茂林、史来恩,更重视葛根的应用,以不同炮制方法,改变其性能,以葛根为君药灵活多变组方治疗小儿疾病,特别是小儿腹泻,现举例如下。
一、泄 泻
(一)葛根祛寒止泻方
1.组成 姜炙葛根、防风炭、黄连、甘草,前二味药一份用量,后二味药为1/3份用量。加减:腹满胀者,去甘草,加炒枳壳、炙川厚朴行气燥湿,消滞健脾,和胃止泻;嗳气酸馊,便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者,加焦山楂、焦神曲行气消滞,和胃止泻;恶心呕吐、苔腻者,加藿香芳香化湿,化浊止吐,甚则加制半夏燥湿健脾,降逆止吐;恶心呕吐、苔薄者,加竹茹清热止吐;舌白苔腻者,去甘草,加炒苍术、广木香燥湿行气,健脾运脾,和胃止泻。均为一份用量。
2.制作方法 四药精选晒干,葛根置入生姜汁浸泡6小时后,晾干而不可晒干,置锅内文火炒黄;防风炒焦为炭;共研细末,越细越好,为散或泛水为丸,装瓶备用。也可宜人适体而行,将上方药加鲜生姜二片,入水煎服亦可。
3.服法与用量 鲜生姜水煎取汁,热姜汤送服。3次/日,丸散剂2~6g/次。
4.病例 戴某,男,5岁,1987年2月3日,东台市廉贻镇。
病史简摘:主诉(母代):腹泻3天。现病史:在外作凉,次晨怕冷,鼻塞流清涕,下午腹泻2次,连日加剧4~6次/日,当地治疗无改善,特来诊。查体:T37.4℃,精神疲惫,口微干不欲饮,食纳可,大便稀薄,夹泡沫,臭气不甚,时肠鸣腹痛,舌苔薄微黄,脉浮紧,指纹淡红。
辨证:风寒腹泻。
治宜:疏风散寒,温中止泻。
拟方:葛根祛寒止泻丸,3次/日,每次3g,热姜汤送服,连服3天治愈。
按语:该患儿以畏寒流清涕,口微干不欲饮,大便稀薄,肠鸣腹痛为特点,为风寒犯中,脾阳不振所致。姜炙葛根温中祛寒,健脾温胃,升清阳之气而止泻;防风炭散寒祛风而止泻;黄连燥湿清热止泻;甘草益气养胃而止泻;姜炙葛根与防风炭配伍又增散寒祛风之功而止泻;姜炙葛根配黄连提升脾胃升清化降机理而止泻,同时减少黄连大寒之性而护胃不伤正气;黄连与甘草相组能解黄连之苦而护胃气止泻;热姜汤送服不但可温中,又增其散寒祛风、燥湿止泻之功,且可减黄连大寒之性而护胃。寒祛风散,湿消脾运,胃和而泻止。
(二)葛根湿热止泻方
1.组成 生葛根、马齿苋、黄连、甘草,前二味药一份用量,后二味药为1/3份用量。加减见葛根祛寒止泻方。
2.制作方法 四药精选晒干,共研细末,越细越好,为散或以鲜车前草汁(鲜车前草洗净晾干,榨干取汁)和为丸,装瓶备用。也可宜人适体而行,或水煎服亦可。
3.服法与用量 鲜车前草20g煎汤取汁,待凉后送服。丸散剂,3次/日,每次2~6g。
4.病例 全某,男,4岁,1988年8月2日,东台市范公镇。
病史简摘:母代:腹泻3天。现病史:患儿突然腹泻,3~5次/日,大便如蛋花汤,当地治疗效不显。查体:T37.9℃,面红,口干欲饮,食纳微减,大便量较多,气味秽臭,尿短色黄,舌苔燥黄,脉滑数,指纹紫。
辨证:湿热腹泻。
治宜: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拟方:葛根湿热止泻丸,3次/日,每次4g,鲜车前草凉汤送服,连服3天治愈。
按语:患儿以起病急、量多数频、气味秽臭为特征。因受湿热之邪外袭,迫于大肠,传导失司,所致腹泻。宜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而治。生葛根辛凉解表,发汗清热,鼓舞脾胃清阳之气止泻;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生葛根配黄连提升脾胃升清化降机理而止泻;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止泻;黄连配马齿苋更增其清热解毒、除湿止泻之功;黄连与甘草同用解黄连之苦而护胃气止泻;鲜车前草清热解毒,利尿止泻,以鲜车前草凉汤送服增泄火清热、渗湿止泻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养胃而止泻。诸药使热消湿除,肠清运正而泻然止。
(三)葛根清热化湿止泻方
1.组成 生葛根、苦参、马齿苋、黄连、甘草,前三味药一份用量,后二味药为1/3份用量。加减见葛根祛寒止泻方。
2.制作方法 五药精选晒干,共研细末,越细越好,为散或以鲜芦根汁(鲜芦根洗净,榨干取其汁)调匀为丸,装瓶备用。也可适体宜人而行,水煎服亦可。
3.服法与用量 鲜芦根50g煎汤取汁,待凉后送服。3次/日,每次2~6g。
4.病例 夏某,男,6岁,1988年7月2日,大丰市草埝镇。
病史简摘:主诉(母代):腹泻4天。现病史:突然腹泻,4~8次/日,大便为蛋花汤,夜间时不安,本地治疗无效。查体:T38.8℃,面赤唇燥,口干多饮,食纳减,大便量多,气味秽臭,尿短色深,肛门发红、灼热,舌红苔燥黄,脉数,指纹紫。
辨证:湿热腹泻(热偏甚者)。
治宜:清热化湿,清肠止泻。
拟方:葛根清热化湿止泻丸,3次/日,每次4g,鲜芦根凉汤送服,连服3天治愈。
按语:患儿以起病急,身热重,面红唇燥,口干多饮,气味秽臭, 肛门发红、灼热等为特征。患儿受湿热之邪(热偏重者)外袭,迫于大肠,传导失司,而致腹泻。宜清热化湿,清肠止泻治之。生葛根不但辛凉解表,解肌清热,配黄连提升脾胃升清化降机理而止泻;黄连燥湿清热止泻;苦参清热解毒,利尿止泻;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止泻;黄连配马齿苋更增清热解毒、除湿止泻之功;黄连、苦参佐用增燥湿清热止泻之功;苦参、马齿苋更增清热解毒,利尿止泻之功;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养胃而止泻;甘草可避黄连、苦参伤胃之弊,护胃不伤正气;鲜芦根清热凉营,生津解渴除烦;以鲜芦根凉汤送服增清热除湿之效而止泻。诸药使热清湿除,传导得司,运正泻然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