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画讲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402212
  • 作      者:
    陈绶祥著
  • 出 版 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绶祥,字大隐,号老饕,斋名无禅堂。1944年生,广西桂林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评介为“文化学者”。2002年,与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教授策划、倡议成立中国第一所以中国画称谓命名的艺术学府一桂林中国画学院,并任学术主持。出版有《中国的龙》、《顾恺之》、《中国书画》、《遮蔽的文明》、《文心万象》、《陈绥祥画集》等十余本专著及个人画集。任主编、编委并参加撰写的著作有《中国美术史》(十二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十四卷)、《中国民间艺术》(二卷),及任“九五”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副总主编。曾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等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并发起“新文人画”,为“新文人画年展暨研讨会”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重要的参展画家与理论代言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国画讲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类研究泰斗陈绶祥老师编著,内容为中国绘画画理画论类文集,书中分为国画基础、国画发展、国画创作三大章节,意在梳理中国画的发展基础、脉络和传承。作者以50年研习国画的经验,20年国画教学的经验,其间的讲稿编著成书。书中多以对口语的记录为主要方式,是为了有利于问题的探索,所以基本上保留了讲课过程中语言的灵活性,也是为了方便读者互相讨论。《国画讲义》以讲义的形式出版,是为中国画绘画专业准备的基本教材之一。《国画讲义》的出版,具有普及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是一部水平极高的文化精品。
展开
精彩书摘
  《国画讲义》:
  他为什么要讲“天人合一”呢?这都是跟我们原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有关,因此,他就形成了特殊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不起眼,但是很丰富,这就要求我们用平和的心境来等待它,这样就发现自然是有周期的。我们要了解自然周期的变化,拿什么来了解呢?慢慢地他就形成了一整套适应于这种最早的定居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产生了他的生死观,或者叫宇宙观、人生观,他的生死观念跟自然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他注意观察周围自然变化的周期,他要把这种观察记录下来,因此,他就要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随之产生他的记志观,或者叫文化观、文明观。我们怎么记?记也有很多种记法,比如记数,一开始中国人爱用木棍,这木棍要起作用了就算筹,筹码就是人们用来记数的一根木棍,这个筹码就是人们制造的物。我们也可以找一根绳子打一个结来“结绳记事”。“上古之民,结绳以记事”就是以物志它。“后之圣人,移之以书契。…'契”是一块板子上面刻画有符号,“书”是上面有明确人文符号的载体,“圣人”逐渐地把这些发展以后,他以“书契”来取代其他的记志方式,他要用人们创造的能把握住的某些符号来把人们的认识记录下来,为什么?为了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中华民族的文明产生那么早,积淀那么厚,但他选择的记事方式却是非常简单的。原始社会打制石器的敲下去的那一击,是一琢,我们有了一点;然后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的那一磨,'我们有了一画。这两样东西可称之为人类活动过程中最主动把握的有意味的形式,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这一点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一琢。这一画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一磨。这一琢产生的一点,在中国古代是个“主”字。这一磨就是一画,或称一“道”。有了一点和一画,我们就可以记录我们非常丰富的观念了,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生产来讲这尤其重要。
  能琢磨出点画也就有了自主,在汉语的词汇里这个“点”很重要,比如时间叫钟点,考中了状元叫“点了状元”“魁星点斗”,好吃的东西叫点心,还有点画、点拨、点到为止、指点江山等,这“点”表示我们能自主了。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点”,它不是像西方文化一样认为两条线相交的公共部分就叫点,或者说只有位置而没有面积大小的几何形就叫点。在中华民族中这个“点”是这样琢出来的,它不但有形,还有情、有意、有势、有态,什么都有,因此,这一“点”作为中国造型的基本元素被如此早地确定和肯定了下来,画也一样。很多的字那一点点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很重要,所以中国人最后就以点画来记志。大家对点画所结构出来的图形有共识,慢慢地共识越来越丰富,才形成了以点画为结构、以交画为基础的记志方式,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记志方式。他直接从观念人手,直接从事件人手,直接从认识人手,而不借助于任何的中介,不以物或东西为中介,只以人的思维为中介,中国人不是把思维称为“琢磨”吗?思可以借助于情、景等什么东西来表达都可以,但是必须有人。中国文化从一开始产生以来,就借助于对点画的理解把人作为中介,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记志方式。这个结论和前面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结合起来,反过来就造就了中国人的心眼。中国人看东西不是像西方人一样闭上一只眼睛来看,而是要反复地上下看、左右看、前后看、跟别人商量着看,这一代人看了,还要传给下一代人如何看并接受下一代人的检验。他讲究眼光、眼力、眼界、眼神。因此,中国人的“视”是不得了的,他认为大家都是两只眼睛太平常了,而且两只眼睛不够用,还要增加一只眼叫慧眼,有智慧的人多一只眼睛是三只眼,我们叫开天眼。更智慧的人眼睛更多,比如创造文字的仓颉是四只眼睛。再有智慧的人眼睛还要多,比如千手千眼观世音有一千只眼,中国的神灵全是多眼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国画基础
一 导论
二 画理
三 画义
四 画趣
五 画法

第二讲 国画发展
一 导论
二 眼界
三 章法
四 语言
五 品评
六 传承

第三讲 国画创作
一 导论
二 境界
三 个性
四 立意
五 经营
六 生活
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