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点人体寄生虫传播与控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607317
  • 作      者:
    崔泽,李军主编
  • 出 版 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崔泽,1992年至1999年先后任河北省卫生防疫站医师、办公室主任;1999年至2009年任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2009年10月任河北省儿童医院院长;2012年1月任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毕业于南开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获硕士学位。曾承担国家卫生部、省科技攻关等课题近10项,出版《灾害预防医学指南》《辉煌五十年——河北省卫生防疫站发展简史》等专著,发表《构筑防病灭病防线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河北省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分析》《乡村卫生防疫模式研究》《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初探》等论文30余篇。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中国医院协会授予全国优秀院长。先后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重点人体寄生虫传播与控制》按照寄生虫感染人体的不同途径,分为虫媒寄生虫、动物源性寄生虫、食源性寄生虫和土源性线虫四个部分,分别按照病原生物学、流行特征、传播媒介生物调查、传播环节控制、居民健康促进和感染调查等内容,阐述了14种常见人体内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预防与控制原则、策略和方法。
  面对寄生虫病流行的新形势,《重点人体寄生虫传播与控制》的出版对唤起人们对于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视,强化寄生虫病专业防治队伍,规范寄生虫病防治技术,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病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③高危人群:发病年龄分布常呈现老疫区人群的成人发病率高,而新迁入疫区人群年龄差异不明显;
  ④常可发生暴发或流行。一个地区可因输入传染源、输入传播媒介或由于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增多或媒介数量的异常变化等引起暴发或流行。
  3.感染途径
  感染期寄生虫从外界环境中主动或被动地侵入人体,或借助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进入人体的途径称为感染途径。传播途径和感染途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是一般常将两者混成为传播途径。虫媒寄生虫病主要有以下4种感染方式。
  (1)经皮肤感染:经皮肤感染有两种主要形式:主动侵入和被动侵入。后者是虫媒性寄生虫主要的感染方式。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咬经皮肤侵入人体,如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按蚊传播的疟原虫等。
  (2)经胎盘感染:有些寄生虫随母血,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医学上称之为垂直感染或垂直传播,这通常是经胎盘感染和分娩时引起的胎儿感染,如先天性疟疾。
  (3)输血引起的感染:也称之为医源性感染或医源性传播。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陆续报道因输血而引起的间日疟感染,尤其是发生在已经消除疟疾的地区。
  (4)直接接触感染:有些寄生虫存在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因密切接触而引起感染,如疥螨因直接接触疥疮患者皮肤(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而感染。
  研究寄生虫感染途径,可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健康教育,改善人们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防病意识,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某种寄生虫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的易感性。人群易感性大小取决于人群中存在的某种虫媒寄生虫病易感者的数量,并受免疫力水平、遗传因素或个体差异以及虫体进入人体的概率等因素的影响。
  1.与疾病流行的关系
  在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某种虫媒寄生虫病易感者是发生该病流行的基础。由于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易感者的积累只是为发生这次流行准备了条件,只有在同时具备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时,流行才能得以实现。
  2.与人群免疫状态的关系
  易感人群与人群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当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较高时,起到了人群免疫屏障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或终止某些虫媒寄生虫病流行的作用。
  3.与传染源的关系
  人作为唯一或主要传染源的虫媒寄生虫病以及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的虫媒寄生虫病,人中的每一位均普遍易感,亦即人人易感。
  四、虫媒寄生虫的传播过程
  1.疫源地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种传染源可以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是一个疫源地内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独疫源地所波及的地区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
  2.地方性、外来性和自然疫源性
  虫媒寄生虫病在流行区的分布上可表现为地方性、外来性、自然疫源性。
  地方性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一些虫媒寄生虫病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较高或只在该地区流行,而不需从外部输入新病例。虫媒寄生虫病的地方性与媒介生物及宿主关系密切,如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与媒介昆虫白蛉的分布也在长江以北地区有密切关系,南方省份疟疾的流行与按蚊种类分布有关。
  外来性是指因外地输入高效媒介或外来输人性传染源而造成当地虫媒寄生虫病的传播或流行。外地输入某些高效媒介也可引起该类虫媒寄生虫病的暴发和流行,最典型、最严重案例是冈比亚按蚊引起疟疾流行。1930年冈比亚按蚊由非洲通过船只带入南美洲巴西,引起当地疟疾大流行。外来传染源输入也是近年来虫媒寄生虫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如广东省从化县1987年已经基本消除疟疾,1989年,广东抽水储能电站在从化县动工兴建,大量来自四川、贵州等9省民工进驻工地,将疟疾输入到当地。
  自然疫源性是指一些虫媒寄生虫病不需要人参与而在自然界可以自然生存繁殖,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才传播给人。随着经济发展,人类为了利用尚未开发地区,要在原来无人居住地的自然疫源地建立城镇或居民村,使人类与这些自然疫源接触增多,感染自然疫源性虫媒寄生虫病的概率也就增加。近年来,我国自非疫区进入黑热病疫区从事经商、打工或者旅游的这些流动人口,已发现不少黑热病患者,这些患者都是在疫区感染,返乡后发病。
  五、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能否达到相互联系和相互协同,还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
展开
目录
虫媒寄生虫
第一章 虫媒寄生虫
第一节 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预防控制
第四节 媒介生物学特征
第五节 媒介与虫媒寄生虫病的关系
第六节 媒介昆虫的防制
第二章 疟原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传疟媒介生物及其调查
第四节 传播环节的控制
第五节 居民健康促进
第六节 预防控制工作组织实施
第七节 预防控制效果评价
第八节 疟原虫感染监测
第九节 疟疾的社会医学
第三章 利什曼原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与传播特征
第三节 传播媒介与调查
第四节 利什曼原虫感染的预防控制
第四章 丝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媒介生物及调查
第四节 丝虫感染的监测

动物源性寄生虫
第五章 动物源性寄生虫
第一节 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流行因素
第四节 预防控制原则与策略
第五节 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六章 日本血吸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保虫宿主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七章 弓形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保虫宿主调查
第四节 感染的预防控制
第八章 棘球绦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保虫宿主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食源性寄生虫
第九章 食源性寄生虫
第一节 定义与种类
第二节 生物学特征
第三节 流行特征
第四节 致病特点
第五节 预防控制
第六节 食品安全
第十章 华支睾吸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食物及其制品检测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一章 并殖吸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食物及其制品检测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二章 曼氏裂头蚴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食物及其制品检测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三章 猪带绦虫和囊尾蚴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食物及其制品检测
第四节 预防控制

土源性线虫
第十四章 土源性线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危害
第四节 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似蚓蛔线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环境污染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六章 毛首鞭形线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环境污染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七章 钩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环境污染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第十八章 蠕形住肠线虫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环境污染调查
第四节 预防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
附录二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
附录三 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
附录四 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
附录五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
附录六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节选)
附录七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录八 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录九 常见寄生虫形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