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2013)》:
4.9转变发展方式的推进力度不够
产业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渠道,是进行区域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路径,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生态产业发展道路。但在转变发展方式这_关键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不清、举措不到位和力度不足等问题。一是对生态产业认识不到位,发展经济的思路还是原来的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出现了“省里热、市里冷、县里断”等不正常现象,如有的市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没有必要的准入门槛,引进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些地方生态产业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步伐。二是举措不到位。一方面配套政策与法规不到位,发展生态产业的环境效益不能纳入GDP核算,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到位。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园不到位,基本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生态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再一方面投资不到位,新能源、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不到位,投资额占总投资比重不足15%。三是发展生态产业的力度不足。比如作为现代生态产业重要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引领能力还不强。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江西省虽具备一定条件,但基础还比较薄弱。四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从产业分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对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涉足不多,一些产业缺少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如风能和核能利用基础薄弱,相关制造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产业链,未能真正融入国内产业大分工;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企业少、规模小、布局分散,高端产品少,下游应用产品发展明显滞后;在传统非金属材料领域,水泥、玻璃、陶瓷及其化工产品等级偏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参与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集聚发展的能力尚待加强。
4.10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力度不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有关城镇化的表述为:“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而言,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建设“一湖两带”城市群。“一湖”即环鄱阳湖城市群,“两带”即以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为依托、沿线城市为支撑的两大城镇带。第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第三,开展小城镇建设。第四,建设生态家园。第五,提升城市功能。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已迈入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南昌市为核心,以九江、鹰潭、景德镇、上饶等城市为支柱,其他设市城市和县城为骨干,众多的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总框架,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