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的缤纷园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那么几种艺术门类,它们总是彼此吸引交织融合,构成十分紧密的联系,从而发挥出比它们单独存在时更为强烈的魅力。例如:音乐与舞蹈,文学与戏剧,电影与电视……两种或多种姊妹艺术交叉渗透、相互嫁接、有机结合,历史上多次创造出感人至深的经典作品。美术史上的独特篇章
雕塑与建筑,这两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就是这样。在各民族、各地区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不断出现两者吸引交织的高潮。由此而产生的伟大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熠熠发光。虽然有不同宗教、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交织时起时伏,但始终没有间断,而是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这种艺术现象确实构成了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独特篇章。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随着商品和枪炮涌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希腊罗马为源头的欧洲文明体系俨然成了人类文明的主流和样板。希腊罗马文明的许多经典作品的组合方式和手法被奉为圭臬,而古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中美洲等多种截然不同的其他形态成了不合规范的另类。可是,当跳出了这个被误导的文化偏见的狭隘视野,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孕埋着无尽珍宝的矿藏。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课题。看到过去的一些论述研究,其中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局部的、个例的评论,缺少从宏观上跨品种、跨地域、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归纳。经过了5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亲眼看过了古埃及、’古印度、吴哥、欧洲和我国等许多撼人心灵的雕塑与建筑作品之后,我更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从这个方面切入,予以更深入的分析。无可置疑,几千年来积累的这些艺术经验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在新世纪中的艺术实践。
我并不是史论工作者,所以,本书并非是一部雕塑与建筑的详尽编年史,而只是撷取典型作品,对其特定手法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和内在规律加以剖析;同时,也将各民族、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作品,以一个实践工作者的视角加以比较,使其特色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这就是本书写作的起因。在自然与人文的土壤中
当我们对雕塑与建筑的交织,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表现,作一个纵向和横向的考察时,就会看到一个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场景。那里既有古埃及的一切纳入建筑的轨道,又有古印度的竭力追求雕塑感;既有古希腊的清醒理智,又有巴洛克的激情浪漫;既有中国古代的节制有度,又有吴哥艺术的繁花似锦;既有伊斯兰雕塑对建筑的紧紧依附,又有米开朗基罗的处处突出雕塑。面对如此千变万化的实例,不禁要感叹: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
如同一切文化现象那样,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的雕塑与建筑的交织,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首先,大自然为各民族、各地区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封闭性,使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就地取材。古希腊的山区盛产大理石,尤其是优质的潘泰列克白大理石,使最高级的雕塑和建筑获得了高雅纯净的极佳质感。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地区因缺乏石材和木材,只能使用土坯或焙烧砖,却发展出了绚丽鲜艳的釉面砖浮雕。
然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文因素。
宗教,对于古代艺术有着指向性的意义。伊斯兰教禁绝了偶像崇拜,使雕塑装饰趋于抽象化。基督教和佛教早期也都反对偶像崇拜,后来却大为风行,引发了欧洲中世纪教堂雕塑和亚洲石窟艺术的大发展。
政治,其影响常常是决定性的。在两侧为沙漠的尼罗河谷中,古埃及自公元前3100年左右统一后,虽然曾有过两次动乱的中间期,但其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始终是超级稳定,三千年中近乎僵化。所以其神庙的格局是封闭性的,有着非常严谨的秩序和规范。
……
展开
——盛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绳正教授的这部鸿篇巨著,视野开阔,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无数经典尽收其中。全书揭示雕塑与建筑艺术交织变化的轨迹、特色与成因,以及二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所涉及对建筑的分析与评论客观而专业,令人信服。我相信,至少对建筑师来说,读了它对于理解雕塑艺术、建筑师跟雕塑家的互动是会有帮助的。”
——刘克良(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