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雕塑与建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0373
  • 作      者:
    陈绳正,冼宁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雕塑与建筑这两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总是彼此吸引交织,形成紧密的联系;而在不同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这种交织又是时起时伏,多姿多彩,构成一部美术史中的独特篇章。《雕塑与建筑》并非一部枯燥的雕塑与建筑的编年史,而是立足于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背景,徐徐展开东西古今典型作品的比较分析。作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视角,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这些不同地区、民族、历史阶段的雕塑、建筑作品:一方面介绍它们赖以生发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一方面对其特定手法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和内在规律加以剖析。整体而言,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艺术普及类作品,文字平实,且配有近千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是作者十余年间在世界各地亲身考察时所拍摄。作为一位研究雕塑50余年的专业学者,作者撰写此书的初心,是在艺术语言已然发生巨变的今天,探求雕塑与建筑环境相交织的新的可能性。因此在介绍不同地区、民族、历史阶段的雕塑、建筑作品时,作者总是重点考察它们的突破、创新之处,探讨它们的样本意义。所以本书对雕塑从业者亦有启发之用。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不是一部雕塑专著,也不是一部建筑专著,而是两者关系的论著。作者从宏观的历史纵向演变和世界范围的横向异同,从自然、地域、民族、宗教、政治、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考察、对比,撇弃种种的傲慢与偏见,论述雕塑与建筑的内因和外象,让我们认识雕塑和建筑从古老的原始年代到无尽的未来,它们生生不息的相互交织的共生关系,促进我们追求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盛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绳正教授的这部鸿篇巨著,视野开阔,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无数经典尽收其中。全书揭示雕塑与建筑艺术交织变化的轨迹、特色与成因,以及二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所涉及对建筑的分析与评论客观而专业,令人信服。我相信,至少对建筑师来说,读了它对于理解雕塑艺术、建筑师跟雕塑家的互动是会有帮助的。”
  ——刘克良(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人类文明史的缤纷园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那么几种艺术门类,它们总是彼此吸引交织融合,构成十分紧密的联系,从而发挥出比它们单独存在时更为强烈的魅力。例如:音乐与舞蹈,文学与戏剧,电影与电视……两种或多种姊妹艺术交叉渗透、相互嫁接、有机结合,历史上多次创造出感人至深的经典作品。美术史上的独特篇章
  雕塑与建筑,这两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就是这样。在各民族、各地区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不断出现两者吸引交织的高潮。由此而产生的伟大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熠熠发光。虽然有不同宗教、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交织时起时伏,但始终没有间断,而是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这种艺术现象确实构成了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独特篇章。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随着商品和枪炮涌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希腊罗马为源头的欧洲文明体系俨然成了人类文明的主流和样板。希腊罗马文明的许多经典作品的组合方式和手法被奉为圭臬,而古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中美洲等多种截然不同的其他形态成了不合规范的另类。可是,当跳出了这个被误导的文化偏见的狭隘视野,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孕埋着无尽珍宝的矿藏。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课题。看到过去的一些论述研究,其中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局部的、个例的评论,缺少从宏观上跨品种、跨地域、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归纳。经过了5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亲眼看过了古埃及、’古印度、吴哥、欧洲和我国等许多撼人心灵的雕塑与建筑作品之后,我更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从这个方面切入,予以更深入的分析。无可置疑,几千年来积累的这些艺术经验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在新世纪中的艺术实践。
  我并不是史论工作者,所以,本书并非是一部雕塑与建筑的详尽编年史,而只是撷取典型作品,对其特定手法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和内在规律加以剖析;同时,也将各民族、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作品,以一个实践工作者的视角加以比较,使其特色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这就是本书写作的起因。在自然与人文的土壤中
  当我们对雕塑与建筑的交织,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表现,作一个纵向和横向的考察时,就会看到一个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场景。那里既有古埃及的一切纳入建筑的轨道,又有古印度的竭力追求雕塑感;既有古希腊的清醒理智,又有巴洛克的激情浪漫;既有中国古代的节制有度,又有吴哥艺术的繁花似锦;既有伊斯兰雕塑对建筑的紧紧依附,又有米开朗基罗的处处突出雕塑。面对如此千变万化的实例,不禁要感叹: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
  如同一切文化现象那样,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的雕塑与建筑的交织,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首先,大自然为各民族、各地区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封闭性,使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就地取材。古希腊的山区盛产大理石,尤其是优质的潘泰列克白大理石,使最高级的雕塑和建筑获得了高雅纯净的极佳质感。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地区因缺乏石材和木材,只能使用土坯或焙烧砖,却发展出了绚丽鲜艳的釉面砖浮雕。
  然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文因素。
  宗教,对于古代艺术有着指向性的意义。伊斯兰教禁绝了偶像崇拜,使雕塑装饰趋于抽象化。基督教和佛教早期也都反对偶像崇拜,后来却大为风行,引发了欧洲中世纪教堂雕塑和亚洲石窟艺术的大发展。
  政治,其影响常常是决定性的。在两侧为沙漠的尼罗河谷中,古埃及自公元前3100年左右统一后,虽然曾有过两次动乱的中间期,但其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始终是超级稳定,三千年中近乎僵化。所以其神庙的格局是封闭性的,有着非常严谨的秩序和规范。
  ……
展开
目录
1  尼罗河畔的不朽丰碑
  最古老的建筑浮雕
  大狮身人面像:为建筑而生的圆雕
  古埃及浮雕语言的成熟
  哈特舍普苏女王陵庙:古埃及最宏伟的石窟式陵庙
  卡纳克阿蒙一瑞神庙:惊人的艺术交织
  古埃及雕塑的建筑化
  卢克索神庙:雕塑与建筑的严谨结合
  阿部辛贝神庙:以雕塑为主体
  古埃及建筑浮雕的最后绝唱
  结语
2  昔日伊甸园的落日余辉
  五腿人首翼牛像:建筑雕塑的典范
  水平极高的亚述浮雕
  新巴比伦的伊斯塔门
  独立的大型雕塑纪念碑
  波斯宫殿里的装饰浮雕
  纪念性山崖浮雕
  善于营造气势的长卷浮雕
  结语
3  地中海升起的灿烂朝霞
  地中海现存最早的装饰浮雕
  狮子门:纪念性浮雕的最早实例
  开创新格局的柱式建筑
  雅典卫城:建筑与雕塑交织的范例
  依势而建的圣地德尔菲
  宙斯像:永存于记忆中的巨作
  阿耳忒弥斯神庙与众不同的雕塑布置
  莫索尔斯陵墓:融合不同的文明
  帕加姆宙斯祭坛:突破传统的局限
  独立的纪念性雕塑
  结语
4  强大帝国的辉煌印痕
  罗马广场群:建筑与雕塑的组合序列
  纪功柱与凯旋门:古罗马的独特创造
  和平祭坛的写实浮雕
  角斗场与万神庙:建筑雕塑的布置手法影响深远
  城市中的雕塑风尚
  结语
5  神灵光影下的别样异彩
  雕塑在欧洲中世纪的曲折道路
  另类崛起的罗曼式建筑雕塑
  哥特式建筑雕塑的发展变化
  结语
6  现世人性的复兴觉醒
  《天堂之门》:回归古典又勇于突破
  大卫像:与环境完美交融
  历尽坎坷的教皇陵墓工程
  《昼》《夜》《晨》《暮》
  以雕塑为主体的卡比托里广场
  富有雕塑感的建筑设计
  结语
7  勇于突破的“畸形珍珠”
  大师伯尼尼:虚化建筑与雕塑的界限
  “混搭”的意境
  巴洛克建筑的雕塑化
  结语
8  独树一帜的天竺遗存
  阿育王的石柱:雕塑与建筑融为一体
  神圣又亲切的印度佛塔
  雕塑史上的重大事件:石窟的出现
  五车神庙:印度建筑雕塑化的起始
  巨型浮雕《恒河天降》
  凯拉萨神庙:印度岩凿神庙的顶峰之作
  建筑雕塑化的多种型制
  海滩上的雕塑神车
  耆那教神庙:巴洛克的极致
  结语
9  密林深处的文明花朵
  吴哥建筑雕塑的起点
  吴哥寺:吴哥艺术的最强音
  吴哥城:建筑与雕塑之城
  戈布思滨:布满雕塑的山间林泉
  爪哇岛上的波罗浮屠
  结语
10  照耀三大洲的一弯新月
  被限制的伊斯兰雕塑
  阿尔罕伯拉宫的狮子喷泉
  另辟蹊径的雕塑装饰
  建筑重点部位的雕塑装饰
  “米海拉布”与“穆克纳斯”
  结语
11  荒野丛林中的奇崛瑰宝
  奥尔梅克旷野上的巨石头像
  特奥蒂华坎的金字塔神庙
  玛雅的金字塔神庙
  描写俘虏的纪念性雕塑
  神秘的“光影蛇形”与恰克摩尔
  雨神恰克的面具浮雕被普遍运用
  恐怖游戏场的雕塑装饰
  玛雅纪念碑:真正的编年史
  玛雅雕塑功力深厚
  托尔特克雕塑极富建筑感
  阿兹特克雕塑奇诡神异
  结语
12  华夏大地的永恒记忆
  最初的大型纪念性环境雕塑
  全景式的秦始皇陵墓雕塑
  出奇制胜的汉代陵墓雕塑
  汉代墓室浮雕:画像石与画像砖
  转折:南北朝的陵墓雕塑
  唐陵雕塑的创新
  陵墓雕塑的僵化与衰落
  中国石窟:以雕塑为重
  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新发展
  石窟型制的巨大突破
  璀璨的石窟泥塑艺术
  古代建筑雕塑装饰的演变
  影壁:建筑雕塑的重要舞台
  表现具体人物的环境雕塑
  结语
13  重大剧烈的动荡变革
  《地狱之门》的探索
  两位大师的不同“建筑感”
  巨变:从传统到现代
  亨利·摩尔的实践
  雕塑与环境交织的新尝试
  超大型雕塑的环境问题
  苏联时代的特殊篇章
  主题性的艺术综合体
  两种艺术语言的模糊交融
  惊世骇俗的安东尼·高迪
  现代主义大师的大转弯
  当今中国的雕塑性建筑巨构
  解构主义建筑:雕塑性建筑的新例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部分插图来源
世界部分著名建筑雕塑历史年代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