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皇城》: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时,叛将史思明在幽州(范阳郡)称帝,建大燕国,将幽州的子城(内城),改为“皇城”,城内建有紫微殿、听政楼等。
938年,辽太宗在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
1012年,辽圣宗改之为“析津府”,设为辽南京,名称来自“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辽史·地理志》)。南京是辽五京中最大的城,其余四京分别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和西京(大同)。
南京(燕京)虽称为“京”,但在它属辽的187年中,只有保大二年(1122年),燕王耶律淳、秦王耶律定在这里当了10个月的皇帝。所以说不上是辽国真正的国都,至多也只能算政治军事重镇。
辽南京的“皇城”又称子城、内城,位置偏于大城的西南隅,有点像游戏《坦克大战》中我方军旗龟缩的那个小方框,约占大城的四分之一,与大城共用西门。
“皇城”之中主要是宫城和园林区。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并向南突出到“皇城”的城墙以外。宫城东面有“内果园”(东苑),西侧为瑶池(西苑)。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皇城”的西南角与东北角均建有高大的楼宇:西南角的“凉殿”可能是依照辽上京的“西楼”之制,反映了契丹人“太阳崇拜”(宗日)的传统;东北隅建有燕角楼——其位置几乎正当辽南京的城市中心,是城中最重要的地标之一。明代其地仍称“燕角”。今天西城区有南线阁、北线阁等地名,有学者认为“线阁”即为“燕角”之讹误。
但由于这个地区后来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变迁,所能保留至今的辽代遗迹已经非常之少。人们对辽南京“皇城”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文献中的记载。
幽州也好,南京也罢,终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没有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所在,所以这个“皇城”要打些折扣。
但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讲拉开了北京皇城的序幕。
金代——雏形期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在谋弑熙宗,登上皇位后,一方面担心金上京的宗室、遗族会威胁他的宝座;另一方面也觉得那里偏北方一隅,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便下诏迁都燕京。
完颜亮,史称海陵王,金代第四位皇帝。史上褒贬不一,褒者赞其雄才大略、文韬武略,很牛很生猛;贬者骂其嗜杀肆虐、荒淫无度,很黄很暴力。他有个尊敬的叔叔可能比他更有名,没错,就是和岳飞打过仗的金兀术,不过人家大名叫完颜宗弼。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呈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的格局。辽南京的“皇城”原在大城西南隅,金中都欲仿北宋汴京皇城居中之制,同时也为扩大都城规模,将辽南京旧城向西、南大大展拓。东南也略加外扩,北面未动。经过此番扩建,金中都的皇城便基本居于大城中央略偏西的地方。
金皇城的位置在现在的广安门以南。为长方形小城,周长9里30步,有4门:东为宣华门、南为宣阳门、西为玉华门、北为拱辰门。
皇城的中央为宫城。南部为宫廷前区:宣阳门前有龙津桥(类似于天安门前之金水桥),桥以石栏分作三道,中为“御道”,桥栏“皆以燕石构成,其色正白而镌镂精巧,如图画然”。“御道”修筑得十分宽广,夹道有两条水渠,沿渠两岸植柳树,形成林荫大道,道中设“朱栏权子”,皆仿汴京之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