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78-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38601
  • 作      者:
    张书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上海电影研究文丛: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78-2012)》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主要研究1978年至1986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认为这一阶段中以上海为背景的中国电影与“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同类创作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断裂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着延续和突破。第二章主要研究1987年至2002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认为在此一阶段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创作中,现代都市文化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彰显。第三章主要研究2003年至2012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着重指出这一时期以上海为背景的中国电影中时尚性元素的主导和对上海全球化都市景观的迷恋,这些创作倾向致使电影中的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座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景观城市”。第四章主要从作者论的视角研究彭小莲、娄烨、李欣等以上海都市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导演们在各自的电影中对上海的再现方式。第五章则主要研究当下盛行的上海怀旧电影,指出了上海怀旧电影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分析此类电影的审美与文化表征方式,并着重对其中存在的“恋物癖”症候和全球化想象问题进行了反思。在第六章中,笔者对上海都市题材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相应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上海性”的显影和跨国想象的强化
  一、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的显影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往往只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其不同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特点基本未被强调。很多电影虽然明明是在上海取景,创作者却故意把背景地捏造为“东海市”或“海州市”等子虚乌有的地名。即便在那些直接以“上海”命名背景地的影片中,取景也大多被局限在工厂或机关、单位等封闭空间中,而很少对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真实具体的呈现和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模糊上海的独特性,放大故事主题、思想的普遍意义,以便更加集中和有效地宣扬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此后拍摄的很多上海题材电影,不但直接在片名中出现“上海”或上海某地域、景观的名称,如《上海新娘》、《上海假期》、《春风得意梅龙镇》、《苏州河》等,而且在许多影片中,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日趋明朗起来。借鉴当前香港文艺研究中关于“香港性”的说法,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上海性”的凸显。
  当然,这里所说的上海题材电影的“上海性”,绝不仅仅是指电影以上海为故事背景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电影创作中凸显出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当然,这是对电影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要求。正如一些学者在研究香港文艺的“香港性”时所提出的,“香港性”意味着“一是本地经验之写入,从表层的地方色彩、生活方式,到深层的社会心态、价值取向。这从作品内容而言。另一则是‘形式’的突破,新形势带出对生活的新的切入,从而对当地经验与心态作出更多层面的折射.并对此地的‘生存情境’作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揭示”,“文学的‘香港性’此时已不应只论是否带本地色彩,而应该视为植根于香港生活或深或浅带有‘港人意识’的作者在文学实践的表现了。”①这样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对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的界定。具体而言,富含“上海性”的电影,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上海各个地标性建筑的仿像式描摹,也不该停留于对老上海文化的民俗学式的浅显介绍,还应当在影片的艺术形式层面实现对上海独特精神气质的内在表达。
  本时期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凸显的原因,首先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这座曾经闻名全球的工商业名城,终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1984年,在总结改革开放初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央决定新增上海等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一座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和工商业基础的城市,上海一旦获得这样的机会,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便是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特别是中央在1990年左右实施的“浦东开发”计划,更使上海一跃而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上海的经济大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方面重新调动起了上海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急于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宣传、推介上海。另一方面也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方试验田,有人希望通过上海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也有人希望通过上海发现中国都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以便形成对整个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总之,上海自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一个样本和缩影,各方面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察和研究上海,获得整个中国进一步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与都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相伴随的,必然还有对都市文化身份的寻求,因为对于一座都市的发展来说,文化深度甚至与经济实力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
展开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由政治话语的主导向现代都市影像的转型(1978-1986)
第一节  上海想象中政治话语的延续”
一、“伤痕电影”中极端政治化表述的延续”
二、“工业主义”主题的延续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
三、家庭空间中政治性的残余
第二节  上海想象中的文化突破
一、现代都市特性的显现
二、个人主体性的彰显
三、“日常性”的复归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想象中“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反思

第二章  现代都市文化的彰显(1987-2002)
第一节  都市空间作用的凸显
一、“街道”成为主场景
二、都市“漫游者”视角的引入
三、对都市空间中潜藏的权力关系的揭示
第二节  都市叙事的兴起
一、欲望书写的勃发
二、身体意象的凸显
三、城乡对比叙事模式的运用
四、底层叙事的浮现
五、对黑色电影模式的借鉴-
第三节  “上海性”的显影和跨国想象的强化
一、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的显影
二、跨国想象的强化

第三章  全球城市愿景中的上海想象(2003-2012)
第一节  由“火车效应”到“地铁效应”——中国都市电影的文化转型
第二节  中国电影中时尚化的上海想象
一、上海都市空间的时尚化表征
二、时尚化的上海影像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上海影像中全球性都市景观的主导
一、上海影像中的全球性书写
二、对上海影像中全球性书写的反思
第四节  景观化的上海影像与认同之难
第五节  独立电影和作者电影中的另类上海想象

第四章  作者论视野中的上海影像书写.
第一节  彭小莲:上海城市发展的守望者
第二节  娄烨:都市废墟中的“拾荒者”
第三节  李欣:后现代都市中的“历险者”

第五章  对上海怀旧电影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上海怀旧电影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上海怀旧电影的空间化审美与文化表征方式
第三节  上海怀旧电影中的“恋物”情结
第四节  “后革命”文化氛围与上海怀旧电影中的全球化想象
第五节  对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怀旧风潮的反思

第六章  对上海题材电影进一步发展的文化思考
第一节  以上海电影业实力的提升带动上海题材电影的发展
一、中国电影中心北移对于上海题材电影创作的影响
二、同一时期北京题材电影创作的繁荣景象
三、对增强上海题材电影创作力量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上海题材电影类型化发展的思考
一、类型电影在都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意义
二、类型电影与都市特质问的关系
三、上海题材电影类型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上海题材电影应突破对海派文化的模式化理解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参考影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