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海性”的显影和跨国想象的强化
一、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的显影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往往只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其不同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特点基本未被强调。很多电影虽然明明是在上海取景,创作者却故意把背景地捏造为“东海市”或“海州市”等子虚乌有的地名。即便在那些直接以“上海”命名背景地的影片中,取景也大多被局限在工厂或机关、单位等封闭空间中,而很少对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真实具体的呈现和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模糊上海的独特性,放大故事主题、思想的普遍意义,以便更加集中和有效地宣扬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此后拍摄的很多上海题材电影,不但直接在片名中出现“上海”或上海某地域、景观的名称,如《上海新娘》、《上海假期》、《春风得意梅龙镇》、《苏州河》等,而且在许多影片中,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日趋明朗起来。借鉴当前香港文艺研究中关于“香港性”的说法,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上海性”的凸显。
当然,这里所说的上海题材电影的“上海性”,绝不仅仅是指电影以上海为故事背景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电影创作中凸显出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当然,这是对电影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要求。正如一些学者在研究香港文艺的“香港性”时所提出的,“香港性”意味着“一是本地经验之写入,从表层的地方色彩、生活方式,到深层的社会心态、价值取向。这从作品内容而言。另一则是‘形式’的突破,新形势带出对生活的新的切入,从而对当地经验与心态作出更多层面的折射.并对此地的‘生存情境’作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揭示”,“文学的‘香港性’此时已不应只论是否带本地色彩,而应该视为植根于香港生活或深或浅带有‘港人意识’的作者在文学实践的表现了。”①这样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对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的界定。具体而言,富含“上海性”的电影,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上海各个地标性建筑的仿像式描摹,也不该停留于对老上海文化的民俗学式的浅显介绍,还应当在影片的艺术形式层面实现对上海独特精神气质的内在表达。
本时期上海题材电影中“上海性”凸显的原因,首先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这座曾经闻名全球的工商业名城,终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1984年,在总结改革开放初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央决定新增上海等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一座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和工商业基础的城市,上海一旦获得这样的机会,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便是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特别是中央在1990年左右实施的“浦东开发”计划,更使上海一跃而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上海的经济大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方面重新调动起了上海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急于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宣传、推介上海。另一方面也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方试验田,有人希望通过上海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也有人希望通过上海发现中国都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以便形成对整个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总之,上海自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一个样本和缩影,各方面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察和研究上海,获得整个中国进一步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与都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相伴随的,必然还有对都市文化身份的寻求,因为对于一座都市的发展来说,文化深度甚至与经济实力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