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伟大指挥家:《纽约时报》音乐评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8264
  • 作      者:
    [(美)]哈罗德·C·勋伯格(Harold C.Schonberg)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哈罗尔德·C·勋伯格,《纽约时报》1960—1980年首席乐评人。他鞠躬尽瘁,为音乐评论事业立了行业标准。勋伯格先生为日报撰写音乐演出和唱片评论,也为周日版撰写更具思考性的文章。他本人较为满意的一些文章收在1981年的文集《面对音乐》(FacingtheMusic)中。勋伯格先生还撰写了13部著作,其中《伟大钢琴家》(1963)、《伟大指挥家》(1967)、《伟大作曲家的生活》(1970,1997年修订)、《辉煌的人们:独奏表演艺术家研究》(1985)、《霍洛维茨:生平和音乐》(1992)依然是音乐研究者的标准参考文献。
展开
内容介绍
  《伟大指挥家(修订版)》一书是《纽约时报》乐评家哈罗尔德,C勋伯格的系列音乐史丛书一,与其另外两部音乐专著《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伟大钢琴家》一样,采受古典音爱好者推崇。在《伟大指挥家(修订版)》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像。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这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著作;如果你想解指挥家在从十八世纪以来古典音乐的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话,就该从《伟大指挥家(修订版)》开始。
展开
精彩书摘
  他拥有统率力,无比的尊严,极佳的记忆力,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他已经受过烈火的考验,但仍未熔化,反而闪耀出一种刺目的内在光芒。他有多重身份:音乐家,管理者,执行官,使节,心理学家,匠人,哲学家,以及可以随时发怒的人。像许多伟人一样,他出身低微;在公众眼中,他是天生的演员。就事论事,他是个自大狂,他必须是。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绝对的信任,他就什么也不是。
  首先,他是个领袖。他的部下向他寻求指引。他即刻拥有了父亲的形象,伟大的赐予者,灵感的源泉,无所不知的导师。称他为伟大的道德力量也许不算过分。也许他半是神圣,他肯定在神圣的笼罩下工作(至少某种有着浪漫主义理想的学派让我们这样想)。他必须是强势人物,他越强悍,就越容易被下属称为专制。他只有伸出手,才能让人听话。他不能容忍任何异见。他的意愿,他的话语,他的每一次扫视,就是法则。
  有时候他的名字是威廉·富特文格勒,有时候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有时候是弗里茨·莱纳,莱昂纳德·伯恩斯坦,亚瑟·尼基什,或者奥托·克伦佩勒。这里面没有区别。不管他叫什么,他都必须站在一群音乐家面前,指挥他们。他站在那里,因为必须有人控制一切。他要设定速度,保持节奏,保证和谐与平衡,尽力实现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方方面面。从他的指挥棒,指尖,灵魂中流淌出一种高压电,击中了一百名乐手角儿,让他们收敛个人意愿,服从于集体努力。他的耳朵有一百多根隐形触须,每一根都插了电,像是控制板,将每位乐手的潜意识纳入他的掌控之下。假如某一位奏出了错误的乐句或是音符,那根触须就会抽搐。接下来就是盛怒。
  他让那一百来号人乖乖听话,并用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弗里茨·莱纳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那样的指挥擅于利用恐惧,莱纳只消眯着眼睛瞪上一眼,乐手们就会呜咽着变成一团原生质。布鲁诺·瓦尔特则有另外一套办法。他总是表达理想已经幻灭,自己有多么凄凉孤寂,乐手们几乎要号啕大哭,马上发誓不再捣乱。“先生们,先生们,”瓦尔特会用基督一般的口吻说,“用空弦拉D,莫扎特会怎么说?”莱昂纳德·伯恩斯坦则有一种发自内心、异常亲切的友爱之情,好像一个足球教练分成两半,“现在,伙计们,让我们一起奏那个乐句,让我们的弦乐部正好在拍子上进来。准备好了?一,二,……”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在排练时声音单调,完全是公事公办,“D之前三个小节,降A应该是A,用中强演奏,在后两个小节慢慢加速。全体准备,开始。”
  指挥通过乐队将音乐符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声响。每位指挥对符号的解读都不同,因为他们个性不同。小孩会问“天上有多远”,而对一位指挥来说,“多快才算快?”可不是什么幼稚的问题。多快才算快?当莫扎特写下“小快板”,到底是快步还是小跑?每位指挥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做的就是跟随直觉,这些直觉的基础是多年的思考和学习。
  指挥和他的乐团应该融为一体。如果他有知识和内在力量,就可以让乐团完全听从于自己。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就的(除非是尼基什或莱纳那样的人物),彼此熟悉、磨合的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年。但前提条件是,指挥必须优秀。一支乐队通常只要花上15分钟就知道面前的新指挥是真诚还是虚伪,是不是在例行公事。
  ……
展开
目录
一 综述
二 从埃利亚斯·萨洛蒙到分权领导制
三 巴赫和亨德尔
四 海顿 莫扎特和贝多芬
五 乐团 调音和观众
六 指挥棒的到来
七 韦伯和斯蓬蒂尼
八 弗朗索瓦·安托万一阿伯内克
九 柏辽兹
十 门德尔松和德国学派
十一 理查德.瓦格纳
十二 英格兰舞台
十三 弗朗兹·李斯特
十四 汉斯·冯·彪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