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的造型也值得关注。玉环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整体圆整光洁,内外壁平直,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这确立了它最朴素的形制。而我们在闵齐伋本或其他三本中见到的龙形玉环造型其实很早便已出现,其原型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的玉龙,之后龙形附着于环形成了新的器形珑,《说文》载:“珑,祷旱玉,龙文。”后“玲珑”一词就是形容这样的振玉之声。至西周龙纹环的造型便已基本成熟,或也称为夔龙纹,其后历代也有沿用。而到了明、清两代又重新流行,多雕团龙纹,蟠螭纹及竹节形玉环,龙身多饰鱼鳞纹,旁衬卷云纹。
鱼龙在明代是很受欢迎的主题,团龙纹的玉环略作修改便可成鱼龙纹,或鱼化龙纹。鱼化龙的含义渊源已久,西汉刘向《说苑》载:“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东汉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后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借用此典:“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以此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明代人多喜祥瑞图案,鱼龙纹自然常常在各处作为装饰出现。又明晚期(嘉靖中一崇祯,1545-1644)碾治仿古玉器之风活跃,鱼龙纹玉环形似古玉,这样两个原因使得鱼龙纹玉环定是工匠们常做之物。而碾玉中心则首推苏州地区,如明宋应星(1587-1666)《天工开物》载:“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这几本版画的制作地都在苏州附近,很有可能,绘刻出如此精致的玉环的画师与刻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当时身边最流行的玉环样式带入了他们的画稿之中。
环的意义,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已经交待的较为清楚:“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此处赘附一条,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古者还人以环,亦瑞玉也。郑注经解日:‘环取其无穷止。……莺莺送玉环给张生可能也是希望他早日回来接她,或表示自己已觉等待绵绵无绝期。所以陈洪绶绘的莺莺会如此深情的凝望着手中的玉环,而闵齐伋本与李告辰本中的莺莺像也将玉环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至于莺莺的玉环为鱼龙纹是否暗示着张生之后的金榜题名,这还不能下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闵齐伋和陈洪绶对玉环位置的精心安排看出他们对原著《莺莺传》的强调,通过他们对玉环的精雕细刻看出他们和莺莺一样对这枚信物倾注着自己的感情。
六、边框纹饰
如果说小小的玉环已经让人对闵齐假细腻的构思赞叹不绝,那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更细微的边框纹饰中。此幅莺莺像的边框中,包括顶角纹样共46枚,上13枚,下14枚,左右各9枚,图录中有它们从原版和电子影印本两本中单独截取出的相对清晰的图样。这些图案中除了常见的植物,还有一些属于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磐,犀角,珊瑚,灵芝,金钱,方胜。
戏曲小说版画中边框的形式较早便已出现,如1566年建阳书林余氏新安堂重刊《荔镜记》,华东师大藏明末徐评本《西厢记》,1631年刊印的《隋炀帝艳史》,凌瀛初《千秋绝艳图》(1621-1627)。通过比较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边框越来越复杂,其中的图案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精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