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义
腕踝针是针刺部位只局限在四肢的腕踝部位的一定刺激点上,用毫针刺入皮下,以治疗全身疾病(主要有多种痛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及其他临床病症)的一种针刺疗法。
(2)历史沿革
腕踝针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张心曙等将电刺激疗法与传统的中医针刺疗法相结合创造、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进行电刺激疗法时,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及耳针的启发,将刺激电极分别放在经过腕踝部的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某些经穴上(如内关、外关、三阴交、悬钟等),用以治疗功能性麻木、肢体瘫痪、腰腿疼痛及神经官能症等,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其后的反复临床实践证明,电极放在手腕和足踝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当移动电极时,腕踝部的某些点同身体一定部位有联系。如将电极放在腕部内侧面的小指侧时,对身体前中线附近的病症有治疗作用:将电极放在腕背小指侧时,对身体后中线附近的病症有治疗作用。通过不断探索,结合四肢、躯干的阴阳关系,在腕部和踝部各定了六个刺激点,并将身体由前向后大致划分为六个纵区,以此作为治疗的基础。他们还发现一侧腕踝部的刺激点.主要作用于同侧身体相应部位的病变,而身体上下又可以横膈膜为分界线。这样,身体分上下、分前后、分纵区及其与腕踝部刺激点具有对应关系的腕踝针理论终于形成,该针法1975年定名为腕踝针疗法,1976年公诸于众。腕踝针其针刺方法,自1966年用电刺激法开始,1972年改为针刺,先后采用直刺、斜刺.最后定为沿皮刺,并认为将针平刺人皮下,不仅安全、没有不适感,而且病症消失也更快。对于针刺方向,他们体会到针刺方向与症状部位相关,提出了针尖朝向病灶的原则。由于其简便的操作,广泛的治疗范围和迅捷的疗效,很快就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传到美国、日本等国家。此后,有关腕踝针的研究论文在全国各类期刊上常见,使得腕踝针的临床应用和针刺方法日益丰富,其作用机弹巾.得以讲一步的明确论证。
2.1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问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腕踝针的理论也是基于此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肝、心、脾、肺、。肾等五脏,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胆等六腑,皮、脉、肉、筋、骨等五体,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阴和肛门等诸窍共同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的,而且这种联系有其独特的规律。即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如肝、胆、筋、目构成“肝系统”;心、小肠、脉、舌构成“心系统”;脾、胃、肉、口构成“脾系统”;肺、大肠、皮、鼻构成“肺系统”:肾、膀胱、骨、耳和二阴构成“肾系统”。每一个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五脏当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在整个人体中,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上面的这种认识是中医所独有的,它对于中医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中因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养生等方面,都有重要:蕾义。
人体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生理活动过程中,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起着主宰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如果心的功能不正常,则会危及五脏六腑和全身,所以历来中医都十分重视对心的调养和保护。同时,五脏之问还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五大系统问的平衡。在各系统脏、腑、形、窍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脏腑所化生的精气,不但滋养脏腑本身,同时也滋养着形体和官窍.以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功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