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颊部脂肪移植
1.历史背景面部软组织的缺损或者萎缩往往会带来不尽人如意的外观,不管是病理性的(如半面萎缩、凹陷性瘢痕等)或者是生理性的(如年龄增长后某些部位的凹陷),都是患者以及整形医师希望克服的问题。100多年前,整形外科医师开始尝试将填充剂应用于面部来取得美观效果,但当时的填充剂包括石蜡等材料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并发症,因此此后的几十年中整形外科医师的目光更多集中在除皱术等外科技术上,但由于自体填充剂的安全性及高效性,对于它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步伐。而随着自体脂肪移植在技术上日趋完善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自体脂肪移植慢慢地开始成为面部软体填充剂的不二选择。最早将自体脂肪移植应用于面部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893年,Neuber第1个报道了应用上臂小块脂肪重建因结核性骨炎导致的面部凹陷。以及1896年silex将脂肪移植到眶周的瘢痕下,并取得了良好的美观效果。1912年,为了治疗两位面部脂肪萎缩的患者,应用了自创“脂肪浸润”的方法。接着,在1926年发表了应用金属套管将自体脂肪注射于面部或者其他部位,并宣称相比较石蜡充填,应用此方法进行自体脂肪可以取得更加持久并且自然的效果,但他的技术从来未取得普及。在此后的几十年当中,更多的目光集中在除皱术对于面部老化的治疗,而面部自体脂肪移植并未取得太多进展。直到1986年,在脂肪抽吸术问世不久后,将抽吸的脂肪注射至面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相比较其他生物填充物如胶原等,脂肪充填由于其高吸收率和坏死率,没有明显的优势,不但没有引来关注,反而成为众矢之的,许多著名学者公开指责自体脂肪移植在本质上来讲是“伪科学”,导致技术的停滞不前。但是近20年以来,整形外科医师渐渐开始意识到自体脂肪移植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塑形效果,且持续时间较为持久,于是再次将目光回归到了自体脂肪移植。近10年来,以Coleman为代表的结构式脂肪移植技术嘲,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其中面部脂肪移植的效果更加明显优于其余部位,被认为是面部软组织充填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应用。
2.解剖结构颊部为鼻唇沟外侧区域,构成口腔的外侧壁。它分为5层:①皮肤及皮下脂肪;②浅筋膜包被颊脂肪垫、笑肌、颊肌,其中有腮腺导管、颌外动脉、面前静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等走行,面神经的上下颊支走行于腮腺导管的上下方;③颊肌,为上下颌骨间的方形薄肌;④黏膜下组织,内含黏液腺;⑤黏膜层,在相当于上颌第二磨牙水平处,腮腺导管开口于此,此处也是导管最狭窄的部位。
颊部的肌肉分为浅层与深层。浅层包括眼轮匝肌、上唇提肌、提上唇鼻翼肌、颧大肌、颧小肌、降口角肌、颈阔肌、笑肌和鼻肌。深层包括提口角肌和颊肌。
颊部的韧带分为起源于骨膜及骨缝连接处的真性韧带,包括颧韧带、眶支持韧带、颊上颌韧带的上颌部、下颌韧带、颈阔肌下颌韧带。还有起源于sMAs筋膜的假性韧带,包括颈阔肌耳韧带、腮腺咬肌皮下隔、颊上颌韧带颊部、咬肌皮肤韧带。这些韧带间构成的腔隙是充填脂肪较为疏松容易的部位。
颊部整形术应特别注意保护颊脂垫和腮腺导管。颊部血供主要来自颌外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
3.技术方法要点(可附照片、图片等)术前与患者反复沟通,告知可能需要2~3次的移植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对于治疗凹陷型的患者通常以健侧作为参照标记,除需要充填的部分,亦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得需要充填的体积。对于面部年轻化的患者,需要估计脂肪萎缩和下垂的体积,使面部的支持韧带回复紧致的状态。通常面颊部的移植量单侧可达到10~30ml。
面颊部的充填常用入路可选择经口角、鬓角发际内,年老患者有较深的鼻唇沟皱纹的,也可以选择鼻唇沟入路。口角的人路于口角内2~3mmKI腔黏膜面做2~3mm的切口,可分别在皮下、肌肉下、黏膜下层注射颗粒脂肪。鬓角的人路通常在鬓角的发际内局麻后做一2~3mm的切口,由于耳前韧带较为致密,可于移植前先置入移植针管,分出隧道而后再进行注射移植。进人颊部区域后仍可以在皮下及SMAS层讲行沣射移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