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从传统的中国文人的“笔墨有余迹”来讲,那么这一代大抵是文人笔墨的绝唱了。每想到此,便觉得收集好像有点意义,便越加卖力。尽管它们是这样多灾多难、饱经风霜,这样心有余悸、深居简出。在整理过程中一一默对时,它们果然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容易受辱,容易撕裂。有几次我试着让它们满屋子地集体上墙,满屋子成群地聚合在一起,效果实在令我震惊,使我颤然。此际,它们都默默谦让,肃穆端庄。此际,使我从身心都感觉到文化与文人的特殊的力量。虽效果缓慢一些,但上心之后,不易消退,不会磨损。文人的字,价值价格如何,这如同问“文化多钱一斤”,说不清楚。至于说写得好不好,是否也如书法家们的字那般值钱,这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的事了,而我是不愿意把他们的字仅仅当作书法的,我认为那是埋没了他们。
文人清贫,这是中国文化历来不值钱造成的。近代之前的文人为文、为仕途、为一官,报效国家,造福于民,我认为大多沦为好听的话。范进中举,动机若那么纯洁善良,他不应当疯了。今天,仍说文人该当清贫,该含辛茹苦,这是残忍的话。文人们仍自诩与青灯黄卷与清贫为伍,果然如此,那是读书忘了取舍,死在书中;或者是把书拿错了,读了不该读的书。
对近代文人,我是耳熟的,所以,收集过程中读到许多带着墨香的文人字的同时,也聆听到不少文人故事,聆听他们在各个时期的人生履历、遭遇和结局。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近代的文人活得沉重,活得压抑,活得不好。对此我常常想,这难道是从事文化的结果,或者说是文化的本身吗?难道跻身文化的意义,在于盖棺论定的他人的几声赞美、一缕青烟之余的叹息?我想,文化本质上是情商、智慧,是一种公德也是个人财富。文化应给人的的生活质量以提高,给人的生命意义以充实才是,就像艰苦和勤奋,其目的是为了给人富裕和安逸。一个国度中的文化,若是险象环生,若庶近于自虐,那么可悲的岂仅仅只是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为什么确实有太多太多的悖论交并?事与愿违?
收集和面对这么多文人手迹,它们带给我许多思考。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出在文化本身,还是“传统”身上,抑或是出在操持文化的中国文人。还有文化和时代、和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关系,文化与国民、与国情的关系,文化和时代步伐以及步伐速度协调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思考时可以前后交换位置。至于思考的结果,自己是否会有点儿子丑寅卯的认知,今天的我实在不敢说。只是既有兴趣去想,也可算作是一种“存在的合理”吧。
对文人,不管他声名显赫或清高入云端,我素来把他们当常人看待,他们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得吃五谷,得药石百疴,得自省心理的阻结。如此,我认为是尊重他们,亲近他们。学问,有一门一科的专业知识,对有成就者,不管为稻梁计为学识教益,我尊敬之。还有一类是授人以启迪天智、洞察世事,授人以处世为人、生活智慧,于我,特别倾情后者。这大概和自己个人的命运以及生涯有关,大概是因自己今朝年过半百与专业无缘,大概是自知剩余的仅是另一层人生的苦乐界中的究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