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四品易经
一、一品八卦与中医五行
1.医理中的精气神
中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是国粹之一。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加注重从系统的角度去诊治疾病。多数医学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核心,其实不然,中医医理的核心应该是八卦。有些学者可能并不认同这一观点。阴阳五行学说是以阴阳基本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人体生理机能运转的基本理论,并没有考虑精、气、神本身的运转关系。中医学界有部分人士认为精神是虚无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这其实是只从五行的角度去看待医理的核心,没有从八卦的深层去理解中医的内涵。人眼能直观看到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气血津液水等有形物质都是精气神的载体。五行生克关系故然是病理生成、转化的核心,但是它们同样围绕着精气神的需要运转。
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完整封闭的系统,“易经”通常把这类整体系统叫作“六合”。八卦运行要比五行运行更符合六合的整体观。《黄帝内经》被称作“医家之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书中非常注重精、气、神,但是书中没有做集中详述,而是将“精、‘气、神”分散于各个章节之中。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论述得略多一些,开篇第一句便是“精神五藏第一”,可见此书非常重视“精”和“神”。
中医里的“精、气、神”与八卦中的“地、风、天”相对应,神对应天,精对应地,气对应风,这样人体的五行运转就可以延伸为八卦运转。气是天地相通的纽带和媒介,也依附于五行之中。
《黄帝内经》中将“病”统分为寒病和热病,并总结出治病以补、泻之法。生病即意味着人体某个部位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了,人体内的寒热失去均衡,走向热或寒的两个极端。而治病就是通过补或泻的方式使人体的寒热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中医中又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外病内治”之说,揭示了病症的表象与病灶之间存在着传导关系的规律。比如我们平常较多见的手脚抽筋现象,医学中通常都不认为它是一种病,但它确实会给人带来极大的阵痛。其病灶其实通常位于胃部,是胃里面有一团寒气恰好封住了手筋或脚筋的感应点。这符合热胀冷缩的道理,只要立刻喝一杯温热的开水入肚,便可解除痛苦。
2.精与神
在认同身体内存在“精、神”的医学界人士当中,对于“神”的存在位置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脑主神明”,有人认为是“心主神明”。持“脑主神明”观点的人士认为“神”藏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理由是脑有思想、记忆,并且负责指挥人的表情、运动等功能。而持“心主神明”观点的人士则认为神藏于心,理由自然是《黄帝内经》中的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中也说“心为君之官,神明出焉”等。我也认同“心主神明”的观点。首先从阴阳的角度看,脑属于阴,而心属于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中说“脑者阴也”,《管子.水池》中说…肾生脑”。脑的主体是脑髓,古医书认为津液润养脑髓,肾藏精子,精子生成脊髓,髓液是一种既非水又非血的物质。这些都说明脑属阴性。心藏血,血属火为阳性,神属阳性而不属阴。其次从八卦的角度看,神对应天,同属至阳,而心为至阳;精对应地,同属至阴,而脑为阴之海。
3.五行与五币中行为
《针灸甲乙经》中有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话怎解?有三层含义。
(1)它指出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五种行为,即“视、卧、坐、立、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