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献曝集:顾森自选艺术文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4954
  • 作      者:
    顾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献曝集:顾森自选艺术文论》收录作者自选艺术文论的合集,为读者研究作者的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资料。《献曝集:顾森自选艺术文论》共分“佛教艺术文论”、“汉画艺术文论”、“雕塑艺术文论”、“书画艺术文论”、“比较艺术文论”、“画家画事述评”、“图书图册序评”七个板块来进行研究和收录作者的艺术理论合集。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汉画像艺术源于中国本土
  从丧葬文化的角度看,画像砖画像石这种墓室建筑的壁面装饰,有非常复杂的祭祀血食、祈福禳灾、安魂长生等等目的。这些图像中,除崇祀对象如仙人灵异、明君先贤外,其余大量的与墓主人相关的建筑、车马、牲畜、奴仆、随从等内容,则是实物的替代品。用图像作为替代物早在公元前2600多年前废除了人殉制的古埃及就开始使用,中国大量使用则是在“止从死”的春秋时期。但使用替代品这种观念在中国的出现远远早于春秋。江苏邳县1965年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期墓葬的陶屋模型上,四壁外墙及屋顶的坡面上均刻有狗、羊等动物形象。史前人将自己饲养的动物和自己居住的房合复合在一件物体上,这种创造实际开了在建筑物上刻划图像的先河。陶屋模型可能属于明器或祭祀性质的东西,因此,这件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陶屋模型上的动物刻划,不仅具有建筑物表面刻划图像的性质,还具有为亡故的人服务或祈福的性质。陶屋模型上刻画的狗等形象,是一种替代真实的狗陪葬的形式。而这一点,正是汉画像最明确的目的之一。从这件材料来看,汉画像最本质的功利目的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可以说至晚源起于公元前3000年前。
  汉画像由于往往是某一物体的表面装饰,决定了它的制作要服从于面。虽然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制作过程不一样,但从制作的手段来看,除了画像砖多了压模和烧窑的工序外,其制作的方法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以物体表面为最高面往内分层雕刻塑作的。这种分层并不完全按照所刻塑的内容的真实形体来进行,而是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将这些形体的某些部分压缩在一个面里,另一些部分压缩在另一个面里。因此,这些刻塑的体积感是通过多层面的叠加来体现的。这种分层刻塑的手法,过去多用阴刻、阳刻、剔地、浮出等等词语,而且多指画像石的艺术手法,实际也可用于画像砖。画像砖在制模阶段,同样要经过画像石的这些制作程序。在论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也包括画像砖的雕模)时,其分类有三种、五种、九种等等说法。但无论有多少种技法,都不是在汉代突然出现的。至少在公元前一二千年的商周时代的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上,从其雕刻的多层面和阴阳纹即所谓的“三层花”,都能看到汉石刻各类技法的反映。铸造青铜器的范模,正是用的陶或石头塑刻的。东周发明的模印法,是用事先刻好的各种图案的模在陶范的泥坯上印出各种花纹。这种新的工艺曾使青铜器再次刮起繁缛华丽之风。东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这一模印法,就是汉代画像砖制作时使用得最普遍的方法。三代的这些陶范和石范,是汉石刻和汉砖的先声,是汉画像技法的源头之一。我们常见的青铜器,不过是这些陶塑、石刻的另一种物化形态或载体。青铜器陶范、石范上反映出来的这些镌刻塑作技术,已是一种成熟的形态。因此,这些技法的启始形式,还可追溯到更远的时代。如史前时期已有相当精美的骨、角雕刻以及镂空的陶豆等,在同时期许多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精美玉器,尤其是良渚文化中那些玉琮和玉冠饰上的雕刻,由外向内有两个以上层面相叠,已具备了青铜器陶范、石范和汉画像石刻的造型形式。
  汉画像石从画面结构看,多具有一石多层和每层不限内容连续镌刻的特点。按汉代人的说法,就是:“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项,如画重累人矣”(马第伯:《封禅仪记》,见《续古文范》卷十);“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她有章”(武梁碑文,见宋洪适《隶释》卷六)。这种分层安排各种内容和每层各种形象“罗列成行”的格式,可以直接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找到根据。如春秋时代的“战斗纹铜豆”,画面分为四层:上二层为战斗场面,有兵车及持武器相斗的人;第三层为射猎场面,有人物、车马、猎犬、奔兔等;最下一层为乐舞(也可看成生产)场面。
  ……
展开
目录
前言

佛教艺术文论
中国文化中的菩萨
佛教雕塑的中国化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艺术形成年代初探
大足石篆山“志公和尚”龛辨正及其他
交脚佛及有关问题
有关八十三号龛双首佛的探讨

汉画艺术文论
汉画像艺术简论
秦汉绘画的基本格局
秦汉美术思想辑要
渴望生命的图式——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之一
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源起
内心的完善与生存空间的完善——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

雕塑艺术文论
中国雕塑的精神
民间雕塑的价值与意义
意义非常的中国史前雕塑
中国的墓俑
中国巫傩面具的艺术性
蔡文颖的动感雕塑及其文化内涵

书画艺术文论
沈周与水墨花鸟
率真、洗炼、奔放、潇洒——谈梁楷的减笔人物画
隋唐山水画的成就
挑肥拣瘦论山水
孔子“绘事后素”新探
临画拟画之辩
说气象谈汉画

比较艺术文论
物性·灵性·品性·情性——中国石文化的认识演进
抗战大后方是画家的分水岭
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个典型——林风眠和卫天霖
传统的意义
关注华夏族的根——闻一多在艺术研究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关注历史关注传统关注民生——谈谈中国古村落的保护
君子温其如玉——看高振宇新作有感
喜见阳羡又一春——观俞荣骏壶艺有感
中国艺术的海外推介要目标明确——在第九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比较艺术及其在电视片创作中的应用——在“电视军事专题片、纪录片研讨会”上的讲座

画家画事述评
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美术界的高、清、苦现象
……
图书图册序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