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一定从楷书入手
我不是说不要学楷书,而是不必非要一笔一画地在楷书上死下功夫,可以从行楷人手,也可以从篆隶人手。傅山曰:“不学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矣。”(傅山《霜红龛集》)又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傅山《霜红龛集》),他强调学篆书、隶书的重要。从何人手,老师要因势利导,不要硬性规定学谁不学谁,不要设框框套套,重点在法度上加以点拨,鼓励学员们自选路子,突出个性。
四、走碑帖结合的路子
我们平常所说的临帖,实际上是广义上的帖,也包含了碑的部分,其实碑与帖是有各自的定义和特点的。
碑,是古代为了记帝王功德,直接将颂文书刻在碑石上留下来的。因此,古人之书皆托金石以传。前后汉,隶碑盛行,到了西晋、北朝,中原碑石林立,隶化为楷,后人传拓摹习。到清代考据之学兴起,学碑之风盛行,遂称为碑学。
帖,始于简帛之署书,是家人、朋友之间交流的信札之类的东西,三言两语,逸笔余兴,信手拈来,笔底自由得很。后人或一缣半纸珍藏,或刻石流传,皆归之为帖。
碑以北朝为代表,帖以东晋为代表,故有北碑南帖之说。碑字凝整雄强,帖字清散超逸,风格迥异。清代学者阮元云:“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阮元《北碑南帖论》)可见,它们各有所长。
随着书法的发展和演变,碑学和帖学分成了两个学派,互有攻讦褒贬,甚或难以相容,门户之见很深,实在是不应该。但也有融碑化帖的书家,走出了崭新的路子。我是主张走碑帖结合的路子的。学魏碑者其字凝整多于圆劲,学帖者圆劲多于凝整,要将圆劲与凝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长,避其短,提顿互参,方圆并用,一定能得心应手,开创新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