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调:音乐随笔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68421
  • 作      者:
    廖伟棠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廖伟棠以诗人和作家的敏感撰写乐评,文字灵动出彩,而且大多为自身亲历,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周云蓬、左小祖咒、李志、崔健、黄家驹和Beyond、达明一派、鲍勃·迪伦……作者试图通过对音乐的评论来思考理想主义、青年文化的种种面向,比一般就事论事的乐评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反调:音乐随笔集》饱蘸激情,热血感人,启人深思。
展开
作者简介
  廖伟棠,70后诗人、作家、摄影家,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是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曾出版诗集《少年游》、《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野蛮夜歌》、《八尺雪意》等十种,评论集《出离岛记》、《游目记》、《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摄影及文集《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衣锦夜行》、《波希米亚香港》、《寻找仓央嘉措》,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廖伟棠是作家、乐评人,也是音乐现场的亲历者,《反调:音乐随笔集》“一万个名字”写中国内地摇滚及民谣、“皇后大盗”写香港流行音乐、“暴雨又至”写西方摇滚及民谣音乐,均有血有肉,如置身小酒馆和排练室,亲眼目睹一个个音乐的传说起落。
  通过对音乐的评论来思考理想主义、青年文化的种种另类面向,使《反调:音乐随笔集》这本书异于主流乐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不合时宜的歌唱去电影节看纪录片《克拉玛依》,我的不少朋友都想起那一首沉重的歌:“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火灾也许难防,但坚持要比学生们先逃离的领导们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前两个星期,山西省王家岭矿难,我马上想起的还是这一首歌,“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果然,矿难未了,又有了地震,地震中大量学校倒塌,旁边的政府大楼丝毫无损,中国人的孩子,又被“豆腐渣工程”吃掉。
  唱这首《中国孩子》的,就是盲人歌手周云蓬。
  最近一次听见周的名字,是前天晚上在香港长沙湾顺宁道,声援以露宿抗议拆迁的单亲妈妈杨柳源的音乐晚会上,年轻歌者黄衍仁唱了一首歌《永隔一江水》:“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歌是几十年前西部民谣歌王王洛宾的歌,但黄衍仁说他是从周云蓬上海演唱会上学来的,民谣的三代跨地域传承,凝结在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事件上:反抗拆迁,黄衍仁特意说出是“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这句歌词让他感触良多,放诸今日所谓民怨爆炸之香港,这句话很不和谐,却是大家的心声。诗可以怨,就是如此。
  《春秋公羊传解诂》里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中国,歌的诞生就很有中国特色,不是因为快乐,而是因为怨:包括饿和累。说回直接作用在歌唱者本身的现实,时至今日,流浪于中国土地上的民谣歌者仍然对饥饿深有体会,不止是精神上的饥饿,甚至肉体上的饥饿在大概十年前还困扰着他们,因为在艺术家之中,音乐家是相对贫穷的,而民谣艺术家又是音乐家里最贫穷的。
  但是,“诗穷而后工”,在窘迫的生存状况中唱出的歌诗往往是峻峭而最切近生存本质的。我记得,即使是2002年,还有一个刚刚从西北到北京发展的乐手,为了生存而去做送饮水机用矿泉水的工作,每送一大瓶才有一块钱的报酬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似乎和一片光彩的艺术圈格格不入,却是普遍发生在经济生态圈低层的。
  但因此,“劳者歌其事”也得到了新的解释:劳动者歌唱其劳动本身,这不是主流宣传所歌唱的抽象的劳动,而是实在锻炼或者伤害着一个人的肉体的劳动,如火烘烤着歌喉,使它有真实的痛感,民谣歌者得以和普通人分享这种真实的痛感。真,是民谣歌者最突出的优点,甚至是歌唱民谣的先决条件,其次才是美和善,于是我们听到了胡吗个的外省青年进京的尴尬、杨一的漂泊者的生存妥协、赵已然的边缘放浪、香港“迷你噪音”乐队的痛与怒……不同于清醒乐队、新裤子乐队等时代弄潮儿的意气风发,也不同于许多国际电子实验家们的超然物外,民谣歌者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真挚和固执,在这个新鲜进步的“盛世”里,他们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这个不合时宜,却使得他们得到了更多的来自社会低层的共鸣,如今中国,哪个城市没有挣扎于低层,但仍然坚信自己少年时代相信过的精神价值的青年?是他们和他们的劳动,撑起了民谣歌唱的内容,又是他们的洁身自爱,撑起了民谣的风骨。的确,民谣是讲风骨的,这个词在当代艺术和诗歌中失落已久,却成了聆听者寻找真实的声音的密码,也成为歌唱者辨别同志的密码。在北京,如果存在一个纯粹的民谣圈子,基本上是源于十年前左右在三里屯南街“河”酒吧活动的一些青年,他们当时有的是忠实听众,有的是匆匆过客,有的是驻场演出者,甚至有的是调酒师和侍者,我们就是在“河”,第一次听到了“野孩子”、赵已然、王娟以及唱即兴民谣的小何。“河”的历史很短,演出者的风格很多,但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有性情之人,唱发自肺腑之歌。
  《毛诗序》中有言:“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没有志的诗难以称之为诗,没有真性情、不懂得咏叹性情的歌,怎么能称之为歌呢?流行乐坛充斥着虚伪、无病呻吟或享乐主义的批量制作,离风雅之旨固然远得很,就连人类的基本情感的正常传达都似乎欠奉,娱乐工厂批量生产,听众也麻木地批量收货。但如果在一片靡靡之音中突然听见自己的窘迫和饥渴,会有多少人能猛回首,直面现实?直面之后,可以选择的不一定是犬儒的妥协,最低限度可以选择拒绝。民谣歌者和其热爱者的不合时宜的骄傲,就在于可以拒绝主流社会强加于身的游戏规则。改变世界,先从改变自身开始,这是每个理想主义者都必须认识的道理,端正自身、选择清流一般的声音、清流一般的生活,然后向更广阔的世界迈步,传递这种声音和生活的态度,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做到的,正如此铭:“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民谣承担了这样严肃的使命,是因为本应承担的诗歌,选择了逃避。诗不言志的时代,歌可言志。海子的《九月》经由周云蓬唱出,大气浩然,在悲壮中提醒我们另一个世界的存在,那个世界不同于我们苟活的当下,那里有真正的明月、长风,有一个人之为人所必须的精神向度、终极思考。不合时宜者,最切中时弊。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一万个名字
不合时宜的歌唱
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诗人左小祖咒的愤怒
七十年代的遗孑:美好药店
春天不责备盲人
鸟写的寻鸟启事一——小河
赵已然的旧天堂蛇
当击铎采诗者开始歌唱
离魂历劫之歌——大忘杠与宋雨菇
升华的屌丝之歌——李志
万能歌谣,不万能的青年——万能青年旅店
海丰英雄多奇志——五条人
崔健与香港
朱哲琴,向民间歌者的皈依
旧时迷笛吹奏

第二辑 皇后大盗
《一代宗师》里的香港B1us前传
少年香港说
黄耀明的另一个中国
侠隐再达明
时光之狐——周启生
香港曾有家驹和Beyond
BeyOnd最后的超越
真正的红歌在香港
香港抗议歌谣前史
my little airport:离开还是留低?

第三辑 暴雨又至
暴雨的反对——重遇Bob Dylan
在地下——The Velvet Uuderground
汤姆不坏——Tom Waits
烟嗓子,烧刀子——Marianne Faithfull
行走的小糖人——Roderiguez
苦调传唱——((VioletaParra))和《美姐》
迷失探戈——Ute Lemper
孤独猴王的猴子音乐——Damon Albarn
峡湾与爵士乐——李铁桥和The Source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