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武汉丛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327248
  • 作      者:
    徐明庭著
  • 出 版 社 :
    崇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细节很重要,通过细节揭示背后的大背景,可以让历史变得更清晰,更有助于对这座城市的理解。《老武汉丛谈》收集了徐明庭1980年之后发表在报刊上的随笔、散文,内容涉及近现代武汉的老典故、老地名故事、各种名人与武汉的关系等内容,其中多篇均是徐明庭个人生活的印迹和故事。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座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民间记忆,记下城市的诞生和成长,幸运和灾厄,欢笑与泪水;记下街市的变迁,节庆和风俗;记下过往的名人佚事和令人感到温馨的凡人趣事;记下令人回味无穷的小吃名店和胜景雅园以及骚客文人的诗赋歌吟。由于这种民问记忆多为笔者亲历,凝聚着切身的感受,亲切而生动,故为官方史志所无法替代。久而久之,记忆的累积或许就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厚重,往往与她的民间记忆是否悠远和丰富紧密相关。《老武汉丛谈》介绍了老武汉吃喝玩乐的来源及轶事。
展开
精彩书摘
  辛亥革命前,武汉有句俗话:“江夏的衙门多,汉口的墩子多。”江夏即今武昌,在清末是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武昌府与江夏县的驻地,还有司、道等机构。汉口仅有厅一级与所属的巡检司,衙门的数量当然不能和江夏比。
  汉口的墩子之多,远在江夏之上,这是由汉口的地势决定的。
  在历史上,汉口镇后面除了有一些墩子以外,基本上是一片湖沼地带,泛称后湖。每到夏秋汛期,汉江与府河之水屯聚于此,酿成水灾。因而有‘冰涨千重浪,水退满湖荒”的说法。为了防治后湖水患,汉阳府通判(分管农田水利与粮运等事务的官员)袁娼于明崇祯八年(1635)在汉口镇后面修了一道长堤,人称袁公堤。又名后湖堤。堤后有一条由于修堤取土形成的宽约两丈的水渠,因其在镇后盘绕如带,故名玉带河。夏秋水涨时,玉带河可以疏导汉江与府河之水,绕袁公堤至堤口(今海员俱乐部附近)注入长江,有效地减少了水灾的发生。
  后来堤上逐渐有人居住。在清道光元年(1821)以前已经发展成一条街道,名为堤街(即今长堤街与东堤街),人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一条堤防了。
  又过了二三十年,堤内和堤上人烟更加稠密,再也找不到建屋之处。人们纷纷选择玉带河以北地势较高之处,垒石堆土使其比四周地面更高,称之为墩、台或墩子、台子,在上面盖房栖息,于是一个个新的居民点由少到多相继出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口北郊主持修建了张公堤,进一步遏制了水患,涸出了大片湖地,因此到汉口北边,尤其是西北一带大小不一的墩子上居住的人就更多了。
  时代的发展带来地名的演变,演变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在新地名中保留了“墩”或‘墩子”的字样。如研口区的新墩一、二、三村,江汉区的长墩子巷等等。另一种是在新地名中看不到‘镦”字,如研口区的宝丰二路,在1928年前原名孤义墩;江汉区的上、下牯牛洲,在20世纪40年代名叫钟家墩、石家墩、钱铺墩;江岸区的姑嫂树,在清代本名刘家墩。这种例子很多。
  尽管如此,直到1990年,在汉口仍然有大量以‘镦”为地名的地点。计东西湖区35处,研口区18处,江汉区11处,江岸区21处。以“台”为地名的,东西湖区51处,研口区2处,江汉区1处。
  最早在墩子上居住的,不少是武汉附近各县的移民,由江西迁来的就更多了,并且多是来自瓦屑坝,可惜具体县名失传。
  这些地点的命名有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当地特点的,如东西湖区的老鸹墩,是由于该处老鸹特多而得名。钥匙墩的取名是因为地形象钥匙。二是同乡聚居的则以原籍地名作墩名,如江汉区的鄂城墩,江岸区的阳逻墩。三是聚族而居或某一姓在某处首居,均以姓氏名墩。如斫口区的易家墩,江汉区的唐家墩。经过排比统计得出结果如下:按当地特点命名的有21处,以原籍地名为墩名的仅有4处,用64家姓氏为墩名的多达114处。说明了我国人民家族观念重于地域观念。
  以陈姓为例:江岸区后湖乡境内有一个陈家墩,研口区祝家墩北边也有一个陈家墩;还是在斫口区,在武汉电线电缆总厂与华中橡胶厂附近,又有一个陈家墩;东西湖区也有两个陈家墩,分别位于径河农场与李家墩农场境内。
  再以李姓为例:在张公堤外东西湖水产养殖场西北部有一个李家墩;东西湖区径河农场境内也有一个李家墩;在东西湖区李家墩农场内,不但有李家墩,还有小李家墩。
  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李家墩:首先,根据清代刊行的《汉阳县志》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这个隶属汉津县(后改名汉阳县)的李家墩已经形成村落,居24户,105人。因此,在汉口众多的墩子中,它就是有文献可考的最老最老的老前辈。
  其次,解放初期,它归汉阳县径河乡管辖,1951年划归黄陂县叶店乡,1957年东西湖围垦后,划人水产养殖场。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一个墩子先后得到两县一区的青睐,三次改变隶属关系,这种情况在“墩子家族”中也是少见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武汉一词漫谈
从墩子看汉口的变化
六渡桥旧话
四官殿的传说和掌故
华清街与韩永清
关于“鸭蛋壳”的话题
候补街的由来和两个故事
孙中山与武汉
中山大道与后城马路
再谈中山大道
刘友才与“功狗功人”
防汛险段龙王庙
抗战初期的交通路
诗人高兰在抗战初期的武汉
中华魂战胜了武士道——纪念陈怀民烈士殉国五十周年
万民含泪吊忠魂
——王铭章师长灵榇过汉记
胜利街话旧
积庆里和慰安所
百年沧桑江汉路
鹦鹉洲的故事
宝善里、楚善里和共进会旧址
棋坛名师罗天扬
义品里轶事
记名医冉雪峰
谭鑫培内廷供奉二三事
“怪杰”刘艺舟在武汉的足迹
同丰里、一三里与工人运动讲习所
从如寿里到如寿里人家
静安里、黄石里与刑场及其他
瞿秋白故居和辅义里及其他
汉润里的业主和文化里以及皮货店
新成里与韩惠安及其他
延昌里、延庆里和钟延生

第二辑
“老汉口”的岁尾年头
八月十五送瓜祝子
黄陂旧俗“盘女婿”
美人店的蝴蝶面
初夏鲥鱼第一鲜
想起了谦记牛肉馆
豆皮小史
面窝的来历
热干面的由来
吴天保的拿手戏《哭祖庙》
“童言无忌”
关于叶开泰
百年老店高黏除
试谈1849年武汉洪水最高水位
再谈1849年武汉洪水最高水位
三谈1849年洪水武汉最高水位——兼与余良民先生商榷
俄国太子赴宴晴川阁的前前后后
张之洞猜谜与制谜
辜鸿铭的英文谜语
张之洞与蛇山名胜
张之洞石像与蠡园
元旦开笔
关于《为施伯高烈士家属募捐启》
郭沫若和刘玉春的一段谈话
汉口的孙中山铜像与像赞
孩子剧团与武汉
从两首诗说到“全国文协”
请你谈谈1938年
“大孚”宪兵队的滔天罪行
记汪伪武汉胜迹保存运动委员会
一九四一年在汉口看日全食
悲喜交加的“八一八”
龙腾狮跃闹元宵
难以解开的武汉情结
月湖小史
从月湖的整治谈起
琴台与知音文化还可大作文章
月湖、琴台与梅子山
叶调元与《汉口竹枝词》
武汉地区的“上大人”纸牌
洪山的甘蔗节
磨子会与杨泗将军
小河齐放水灯红
放灯受罚忆儿时
中秋夜玩荷叶灯
“一三惨案”和收回英租界
朝山进香的“亮子会”

第三辑
黄鹤楼兴废小记
从《古迹云亡图》看黄鹤楼大火
同治黄鹤楼的铜楼顶
同治鹤楼有模型
张之洞与黄鹤楼
王占元想重修黄鹤楼
问黄鹤几时来临
拟文修楼又成空
画饼王郎愿未酬
昔日这般修鹤楼
劝募修楼成泡影
传统相声《黄鹤楼》
“棋夫子”败走黄鹤楼
黄鹤楼边焚烟土
五龙朝贺元宵节
黄鹤楼上看河灯
重阳登楼比脚劲
黄鹤楼飞金
黄鹤楼火灾的新闻报道
黄鹤楼上看翻船
再说黄鹤楼上看翻船
戈公振游黄鹤楼
黄鹤楼与卢立群
“无不灵”测字
回忆鹤楼拆迁时
溯流穷源说短联
曾国藩与鹤楼联
曾国藩未作“苍天”联
左宗棠的两副联语
金安清的鹤楼集句联
端方的两副集句联
“爽气”联与符秉忠
三副楹联与张之洞
两副楹联两座楼
辛亥革命与张之洞的“昔贤”联
单联求偶七十年
读黄遵宪的《上黄鹤楼》
后记
附录
徐明庭,武汉民间的地方历史专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