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美术制度与美术市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7884
  • 作      者:
    商勇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美术制度与美术市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人”的角度观照美术制度,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角度同样也是社会学的角度。下篇从“物”的角度观照“美术制度”。物的让渡是否经由平等自由的货币交易是判断市场和非市场的重要标准。下篇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美术制度。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文革美术的研究,学术界至今有“两个文革”的主张:除了一个大家公认的造成社会制度崩溃的文革,还有一个所谓“人民的文革”,这个“文革”主张认为“中国人民”趁毛泽东要搞大民主、大字报、大辩论,社会控制松懈之际起来与当权的官僚集团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并打倒特权阶层。这一角度无论在国内外的“文革”学研究领域均有较大的影响。[1]就这一点看来,“文革”中对美协、画院等美术制度的破坏,某种意义上也是将被政府豢养画家的特权彻底瓦解。毛泽东在“文革”中发动群众对建国十数年以来所建立的文艺制度的破坏,看似将自由创作的文艺天地还给大众,但另一方面,笼罩于威权光环中的毫无独立性的大众,事实上只是将自己的文艺创作变成为非此即彼式的路线斗争的群殴工具。书法和绘画分别以大字报及讽刺漫画的形式遍布城乡,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充满史无前例的激情,不少擅长刷大字报和宣传画的年轻人在革命的洪流中得到锻炼,日后成为了能创作“大题材”的著名书法家或画家。
  3.画院重建
  从1978年到1989年,是文革结束以后的社会体制重建时期,也是画院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文革中被打倒的政治人物重掌政权,文艺界被批臭的美术家得到平反。中国各地纷纷。恢复和成立画院,一大批老中青画家重新聚集在画院与美协中,参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和新时期任务的大讨论,同时画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时期的政治生活,画出了很多反思文革并歌颂新领袖的作品。“四人帮”下台后,邓小平与陈云主持下的政府国务院决定成立“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为受迫害的老画家恢复名誉,支持和鼓励中国画家大胆创作。北京画院等一批老画院开始恢复工作,而像天津画院、安徽书画院也于1979年开始成立。1980年下半年,由出身上海美专的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倡议决定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基础上筹建中国画研究院,黄胄负责筹建工作,李可染就任院长。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称中国画研究院“是我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专门的中国画研究机构”。[2]尽管此说并无历史依据,但作为官方的表态,体现出了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在当时具有制度的示范意义。林默涵在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传达了一种官方的期许:“希望各省市自治区也要尽可能地建立中国画创作研究机构或者是综合的画院。”[3]于是在财政来源得不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依旧相继成立各个层级的画院。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画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21世纪初期全国画院体系的基本格局。一大批老中青画家聚集到画院,成为中国体制内美术家最重要的安身之所和经营平台。与第一个时期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画院大多是综合性建制。画院系统的队伍不再是单一的国画家,而是容纳了多种成分,队伍更加壮大。画院的范畴不断拓展,各类文艺生产者均试图借机挤进“吃皇粮”的编制。1980年成立陕西国画院、黑龙江省诗书画院、贵州省国画院;1981年成立新疆画院;1982年成立了辽宁画院、广西书画院;1984年成立浙江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云南画院;1985年成立了吉林省画院……至2010年统计之日,各省市基本都有各自的画院建制,无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是贫困的内陆地区都成立了市一级的画院。这在中国历史上确为空前的盛景。
  4.体制内外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转变且市场日益壮大繁荣,而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如愿提上日程。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恢复与兴旺,体制外美术家队伍渐趋增大,美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体制外画家提供财源,同时也吸引着体制内画家;但另一方面,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依旧存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任务增而未减,画院与美协制度均不会因为市场的发达而被取缔。经济体制的发展转变与政治体制的稳固不变也造成了画院等美术制度呈现出某种结构性矛盾。市场的吸引导致体制内画家疏于政治任务的完成而更热心于市场中的“走穴”。这一与体制外画家博弈分利的过程,必然遭到体制外画家的抵制和攻击。此类矛盾不仅造成画院制度功能的日渐丧失,同时也使画院、美协日益成为冗员有增无减的臃肿机构。占据税收供养的平台却不作为,进入市场中与体制外画家竞争却打着体制的“金字招牌”,体制内画家于是被贬斥为“不下蛋的鸡”,要求取缔画院、美协的呼声不绝于耳。
  ……
展开
目录
导论:为什么要关注美术制度的变迁?
上篇 美术制度
第一章 西方艺术制度理论与中国美术制度关键词
一、西方艺术制度理论主要观点评述
二、中国美术制度关键词及其内涵剖析
三、美术制度变革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权力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美术制度
一、权力与制度的关系综述
二、权力的本质及权力的类型
三、美术发展史上各类权力精英
四、权约数与权力均衡:美术家与雇主间的博弈案例
五、政治权力与艺术价值判断
第三章 帝制时代中国美术制度综述
一、古代美术制度之组织机构实体
二、美术制度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美术制度的转型
一、美术制度转型三阶段
二、民初国民教育与艺术启蒙
三、草创上层现代美术制度架构
四、转型期美术制度案例分析
五、民国时期美术组织及社团状况
六、总论
第五章 新中国美术制度的顶层设计与中层架构
一、历史上页:民国“训政”与“党化教育
二、苏联模式文艺管理体制
三、新中国美术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四、新中国美术管理体制的中层架构
五、文革时期美术制度的瘫痪
六、开放时代美术制度重建
七、经济体制改革与美术制度转型
第六章 当代中国美术制度的基层状态:官办画院及其存废
讨论
一、新中国美术制度与“中国模式
二、新中国画院制度发展历史
三、新中国初期画院制度之功能
四、新时期画院制度的弊端及问题
五、近年来关于画院存废的讨论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制度的变革及完善
一、“天下体系”与“文化霸权
二、公权与市场:当今世界掌控美术事业的两种力量
三、政府公权主导下的公益性美术机构
四、全球主要国家美术制度模式剖析
五、非政府背景美术组织现状分析
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美术典藏的制度走向
七、总论

下篇 美术市场
第一章 中国美术品聚藏模式及艺术产权追问
一、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美术品市场原理
二、美术财富的转移方式:暴力(特权)攫取与市场交易
三、产权确认与美术品增值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