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转型与艺术家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3577
  • 作      者:
    潘公凯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试图探讨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困境的解决思路,视正名问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通过以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性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自觉”作为区分后发国家之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课题历经十三年的讨论、撰写和修改,并从2006年起陆续举办七次研讨会,听取思想界、艺术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课题专著、图鉴以及系列研讨会文集,于2012年正式出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中国的知识界,大家都很了解他。他的学术背景是西方哲学,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活跃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主编,“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在80年代的文化运动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工作是翻译了大量现代西方的学术、哲学和各个领域经典的著作,同时也写了很多研究性的著作,成为当时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群体。甘阳教授当时是这个群体的一位核心人物,1989年以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之后到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2009年开始,他回到大陆,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
  潘公凯教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也是著名的艺术家,之前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担任院长。潘公凯教授的父亲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明天晚上在中央美院的艺术馆,我们可以看到一件非常特殊的作品,体现了潘公凯教授的艺术实践与其父亲那一代艺术家之间的联系、断裂和变化。现在先请潘公凯教授发言。
  潘公凯:各位专家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想法。我基本上是一个艺术家,对理论只是有兴趣,因为要思考艺术的问题,所以也不得不去思考一些理论和美术史进程的问题。在理论方面,我比较外行,很多问题还处于学习过程当中,
  中国一百多年的美术发展,跟西方同时期的美术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比西方迟了很多年,这样的一个时差,到底使得情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是作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关注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跟西方美术的现代转型有什么样的关系?其间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同?而这个问题,又关系到对于全球性的人类社会现代转型的基本看法。所以从这样一个思路往前推,使我不得不关注现代性的问题。
  昨天见到齐泽克教授以后,我们也讨论了几个问题,对于我之前思考中国美术现代性,是有启发和支持意义的。一点是对“事件”的理解。齐泽克在他的著作当中说,只有在行动成功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以其自身条件来谈论。比如说在法国和俄国大革命以后,我们才可以说这种剧变的客观条件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正是行动本身使发生的“事件”有了成功的可能,而“事件”是一个自我根据的自主行为。我看了他著作中的这些表述,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我觉得他主要是强调了“事件”和常态历史之间的一种差异,正像海德格尔说的,“事件”是一种存在的命运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格局。也就是说,“事件”是从常态的社会当中出现的,但是又强调了“事件”这样一种凸显出来的格局是具有偶然性的。因为他说“事件”的产生没有任何原因,如果这个“事件”不成功,这些原因都白搭,而“事件”成功了,我们把原因找出来,这些原因才存在。从这个角度说,“事件”没有原因。
  这牵扯到我所关注的第二点,关于偶然性,事件的偶然性。我翻看巴丢著作的时候,看到他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事件除了不确定性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说“事件”不仅原因是偶然的,而且内容也是不确定的,这是巴丢的观点。关于偶然性,巴丢和齐泽克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承认,总有事物把“事件”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起来的“事件”,巴丢说是介入和忠诚。因为“事件”的不确定性,所以介入是有冒险性的,弄不好会把性命都丢掉,但是这种介入使得事件凝聚起来,因为冒险的介入,最终为忠诚直至对上帝和理想的忠诚提供了路径。这个偶然和没有原因的事件之所以从常态的历史事件当中出现,是因为有介入,因为有忠诚,所以事件就成为“事件”了。
  第三个我感兴趣的点就是关于介入和忠诚。巴丢说,介入性的先锋的信仰见证了事件的事件性,在介入的事后效果中,重要的问题就完全清晰了。也就是说,这种介入性的先锋(我想其意思是指知识精英,就是事件当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精英),是“事件”得以召集和维持的主体。正是知识精英这种主体所肩负和坚持的东西,将“事件”制造出来并维持下去。
  在这几个方面,我从巴丢和齐泽克的观点中得到启发和支持。我对于人类社会现代转型的基本看法,跟前面几个点相关,有一些非常粗浅、非常主观的看法,同时也是非常经验性的。
  第一个基本看法,我把近现代开始的现代性进程,也就是把全人类的现代性进程看成一个非常大的宏观事件,是一个整体的事件。这个整体的事件是一个个小事件的集群,是各个方面集合起来的大事件。我认为,到目前为止的全球一体化正是未来人类剧变的序幕。所谓未来人类剧变的序幕,是从我自己的感觉而来的,我觉得21世纪的变化要比19、20世纪的变化大得多。
  ……
展开
目录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美术?(代前言)
正名的艰难——“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概述
上编 如何诠释“现代中国”:艺术史的视角
第一单元 现代的西方普遍性与多元文化认同
第二单元 中国当代艺术状况
第三单元 现代与传统
第四单元 “事件”概念与如何理解20世纪中国美术
第五单元 回望历史的眼光
第六单元 当代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边界

下编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第一单元 课题成果发布
第二单元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转型
第三单元 救亡图强与美术发展策略选择
第四单元 自觉与后发达国家的现代性
附录 现代自觉与文化重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