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选题评估与国际预售
首先是按照市场规律建立项目管理,进行选题“独创性”的充分论证与投资市场的预案评估。作为内容产品的提供来说,纪录片必须具有独创性,选题的新意是第一位的,即使是重复性选题也要有全新的角度。而真正达到题材独创性和投资可操作性的协调统一是很难的,需要反复论证推敲。如某纪录片创作者申报了计划,投资方和专家需层层讨论其独创性,经过严格的市场(而非官僚的)环节论证程序,甚至包括社会问卷调查,获得多方高度认可之后方才投入。国际上的选题论证与操作评估平均需要一年时间,而获批之后的前期拍摄加后期剪辑的时间总共会控制在八个月以内。冈此,对选题评估论证的时间往往比拍摄制作的时间都长。长时间、系统化的论证带来很高的选题淘汰率,但保证了质量。在当今浮躁的电视创作环境中,创作者需要耐心与决心,从社会中挑选选题,尽管成功率低,但一旦某一题材中标就会带来巨额投资。
国内的电视人并不缺少拍摄纪录片的行动与热情,缺少的是行动前的计划与论证。很多纪录片人,尤其是青年编导,往往在选题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表现是满腔热情,遇到题材就开机,缺乏对题材的理性思辨和细节论证,结果导致选题重复平庸,内容空洞拖沓,一些早被关注过的陈年旧事被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另一种表现是编导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反差效果”,放逐了理想与责任,专门挑选具有悲情或猎奇色彩的市井化、低俗化选题,如绝症、家庭纠纷、妻离子散、乞讨卖艺、奇闻怪象等,甚至专门聚焦违法犯罪、吸毒卖淫,夸大、编造社会阶层冲突等严重有损中国社会形象的选题,以期在国际上获得畸形关注。
国际预售制度是世界范围内电视节目生产发行的通行规制。目前,国内外电视剧的主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预售系统,即在一部戏投拍之前制作方与播出方(一家或多家分担)签订播出预售合同并拿到订金。预售制度为创作者广泛募集了相对充足的创作资金,起到融资的作用,同时多家共同出资制作或购买的方式降低了市场风险。预售合约签订的依据是创作之前长时间、负责任的论证与策划,这会保证题材的独创性和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选题积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强化规制性管理与流程化操作
两方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已然形成了规制性的管理,这特别表现在标准流程与细节量化上。面对国际电视市场上众口难调的大众审美文化,中国的电视生产、传播恰恰缺少的是规制性标准的确立。这好比中西餐制作的工艺差距:中餐制作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厨师,产品的“食材、调料、火候”都由其一人掌握,厨师就好比中国纪录片的导演或制作人,自己独当一面并承担所有风险,这既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百花齐放的优势,也使得中国纪录片至今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风味小吃”阶段,导演们凭个人化的艺术感觉行事,无视产业规律和受众喜好,无视海内外观众欣赏品味的共性与差异,我行我素,不仅无法控制投资风险,无法适应制造环节的批量生产,更加无法在跨文化传播上形成规模。因此,中国电视纪录片这样一个成本投入高、收视风险大的生产领域,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国际化传播的创作规制标准。目前,国际上已经论证成熟的能够确保高收视率的创作规制有“悬念化叙事”、“平衡性呈现”、“非线性结构”等方法,迫切需要国内编导学习借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