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人物汇报》总编辑,知名乐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我的鲍勃·迪伦(一级题)
1987年,我在复旦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科学哲学老师出了一道课外题:写出你心目中最伟大的五个人。我写了爱因斯坦,还写了鲍勃·迪伦,其他三个,记不清了。
这个答案毫无疑问有出风头的意思。我几乎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知道鲍勃·迪伦,包括教授。所以,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答案。鲍勃·迪伦能不能跻身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五个人?不一定。只是因为我要与众不同,我选了他。
这份答案不只是要写名字的,还要写为什么。也就是,要写出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评介。当时的评介是怎么写的,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但肯定不会超出这样的六句:“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 ),美国60年代风云人物,也是当时青年精神的象征。作为60年代潮头浪尖上的人物,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评语:猫王艾尔维斯解放了我们的身体,而鲍勃·迪伦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迪伦含义深刻的歌词,朴素简洁、意气风发的音乐,迄今依然是摇滚艺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用左手写着象征主义的诗歌,将时代的事件、场景、心态统统化作富于艺术魅力的隐喻;右手则写出动人心魄的音乐和歌曲,这为他的诗歌注入了更强大的灵魂、更高扬的力量、更激荡人心的激情。即便那些表面浅近的两性情话,在迪伦饱经沧桑的歌喉演绎下,往往也成了充满揭示性的时代的暗语。迪伦的歌曲具有一种随口而出、自然粗朴、同时却又完美无比的特征,证明朴素的内心激情有时比精心的艺术修饰更重要。”
写出有这样理解的六句话,我用了十年。当时我对迪伦的理解,很可能只有第一句话,和歪曲的、残缺不全的、漏洞百出的第二和第三层意思。其中,对迪伦人格精神和思想脉络的领悟,全部来源于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而对迪伦全部歌曲的了解仅仅是:他把那首优美得不得了的“答案在风中飘荡”(Blowin' in the Wind),居然唱得如此难听、如此过耳不忘。
1989年毕业,我鬼差神使去了武汉,一个做梦也没想过会去的城市。1991年秋,在中南路新华书店面朝大街的那一面橱窗上,我看到多达上百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欧美流行音乐原版磁带,像一个大阅兵的方队,来历不明,突然空降在闹市。很多人名闻所未闻,认识的歌手中,最烫眼的就是鲍勃·迪伦。我毫不犹豫买下了鲍勃·迪伦的两种:一种是《路上的血迹》(Blood on the Tracks,1974),还有一种是《噢,天哪!》(Oh Mercy,1989)。
这些磁带的声音忽大忽小,像一个人在大风中的喊叫,忽然被刮散,又忽然冒出来。音像店的老板说这是因为受潮,在冰箱里去一下湿,是可以恢复的。为此,我未来的老丈人家的冰箱,除了装菜,也开始装满塑料盒盒。音质变好了没有呢?当然没有。我是过了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放弃让这些磁带重获清晰的幻想;而明白真相则是到了一年之后:那些磁带根本不是因为受潮,而是已经被厂家消了磁,是国外销毁的音像产品,我被那个杂种老板给骗啦!
但是我至今感激那个杂种。那些天,我上下班的随身听里放的不是别的,正是迪伦那一张《路上的血迹》。迪伦的另一张《噢,天哪!》因为在感染力、境界上远远不及,所以只听了一遍便被《路上的血迹》完全取代。它让每天上下班的大巴像穿行在美国的暴风雨中。由于磁带被消了磁,我必须把音量拧到最大,才能听到里面那微弱的人声。而在混乱的哗哗声和一阵松一阵紧的“风声”中,通常我都会紧张着,在迪伦说书一般的叙述之后,全神贯注地等待那一句句意义不明、感情难辨的喊叫。这沧桑的、八万英尺高的、老巫师一般的高喊,像一柄长剑,把混乱的漫长的昏暗一下子给对穿了,也像一束光从脚底、尾骨直通到天灵盖,人一下子舒畅和放松下来。
老实说,这是我在声音世界里经历过的最大的力量。他在唱什么,似乎不需要知道,一切都像是全被理解了,只通过一个声音,一下子贯通你。几个月后,中南路音像店的磁带从消磁改成了卡口,又几个月后,我买卡口的地点从中南路移到了武汉大学——没想到幕后那个最大的货主,就和我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在我家西侧不足百米之遥的三层楼房中,隐藏着武汉市最大的卡口带货仓。又几个月,中南路的音像店开始甩卖了,那些来历不明的、身上被砍了一刀或锯了一口的音带,在过往行人奇怪不解的目光中,像垃圾一样堆在人行道上贱卖。又一个月后,原老板消失了,音像店改换了门庭,重新走上主流音像大店的轨道;而固定的、流动的、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的卡口带小店小摊,开始在武昌、汉口此起彼伏。几百万武汉市民浑然不觉的城市中这一点小变化,在我的生活中却引发了巨震。这是小平南巡前后的事。
鲍勃·迪伦是我每遇必买的珍品,从消磁带、卡口带又到打口碟,我的书架上很快便积累起迪伦从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各个时期的专辑。听鲍勃·迪伦,就像听我内心的声音,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几年之后,我开始着手翻译鲍勃·迪伦的歌词,又像翻我内心里的东西,那些词,也是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我听英文歌不听词,除非是对着歌单,而迪伦的唱片从来是歌词欠奉,特别是他早期的经典之作,尤其如此。所以我对迪伦的许多词全然不知,一直到1996年;真正见着那些词之后,就像见着了老朋友,一点不觉得诧异,就像这些词通过歌声早已教给我一样,虽然第一次读到,却像读心中久已有的东西。
我对迪伦心领神会。
……
自序 3
第一编:域外来音 4
我的鲍勃·迪伦(一级题) 5
1970年约翰·列侬的观点(一级题) 12
点燃我的火,让我备受煎熬*(一级题) 16
冷眼看猫王(一级题) 26
再谈猫王(一级题) 28
莫扎特、贝多芬、李白与杜甫(一级题) 30
王子变歌手(一级题) 32
杂色黑人帕帕·文巴(一级题) 35
杰夫·巴克利:塞壬绝唱(一级题) 38
极限之外,还是极限(一级题) 42
在中国谈爵士乐是一种奢侈(一级题) 45
第二编:民谣,总在发生 48
卑南山下,海之赤子(一级题) 49
母狮巴奈(一级题) 51
额尔古纳与蓝色原野(一级题) 53
西北有风(一级题) 55
老民歌的最后机会(一级题) 58
浪漫漫流大地——新疆音乐如是我闻(一级题) 60
谁在三镇的黑夜里浅斟低唱(一级题) 64
空(一级题) 68
褪色的红白蓝(一级题) 71
六世达赖喇嘛情歌(一级题) 73
多美丽呀(一级题) 78
幸福,幸福,危险,危险(一级题) 80
一个老灵魂,一件老故事,一副青春的身体,一座记忆的坟(一级题) 82
致敬,民谣的亡灵!(一级题) 85
老马的莫名惊心(一级题) 87
听刘家昌唱刘家昌(一级题) 91
十三月里的万晓利(一级题) 93
洪启,你在哪里?(一级题) 95
于寂寞人间独自祭奠(一级题) 97
听,这些吉他的孩子 99
第三编:寂寞的收获 108
他们唱起了英语(一级题) 109
优质男人的嘶喊(一级题) 113
第13号白日梦(一级题) 115
“唐朝”的旧灵还魂(一级题) 117
只有糊涂,没有清醒(一级题) 120
我们的爱在幻灯中飞舞(一级题) 122
少年如爱如佛(一级题) 124
转过身(一级题) 126
曾经叫夏风的高枫(一级题) 129
世间女子潘越云(一级题) 131
小资祖母(一级题) 133
花开不败,终于失败(一级题) 136
你是谁,我是谁,他们又是谁(一级题) 139
后来,我们都哭了(一级题) 141
女童颂赞(一级题) 143
周杰伦与方文山(一级题) 145
直到美丽早已置身事外(一级题) 148
第四编:伊甸园之门 150
费翔1987:海外赤子·偶像·二道贩子(一级题) 151
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崔健是谁?(一级题) 152
郭峰1986:四川混混搅动北京城(一级题) 159
假如我是张艺谋(一级题) 161
传奇的袁越和传奇的美国民歌(一级题) 164
与我迥异的另一段民谣(一级题) 166
音乐辞典该告诉我们什么(一级题) 168
过了二十年,无人来相会(一级题) 171
“一”,很多“一”——2007,谁是中国音乐的重量级作品(一级题) 175
2008年最佳中文唱片六张(为《南方周末》而作)(一级题) 177
同一战壕里的先锋、小可爱与新民歌——中国民谣的2007年(一级题) 179
1992~2008,大众视野中的大陆民谣 185
热情是如何冷却的——中国摇滚30年(一级题) 188
时代标记三十年(一级题) 195
30年,中国的伊甸园之门(一级题) 198
后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