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灸具灸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83055
  • 作      者:
    贺普仁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汉族,1926年5月20日出生,河北省涞水县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四届科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贺普仁教授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器重,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名老中医”称号。
  贺普仁教授认为,尽管病因有七情六淫、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但在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滞是不可逾越的主要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针灸治疗疾病之根本就是调理气机,使之通畅,从而治愈疾病。为了使针剌调畅气机的效果更有效,他对传统的毫针疗法、火针、灸法、拔罐疗法、放血疗法等做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提高的工作,并将针灸的诸多疗法概括为微通、温通、强通三种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上,这三类疗法有机的结合,对证应用,对于调畅气机、治愈疾病效果颇好,概括称为“三通法”。
展开
内容介绍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具灸法又是针灸疗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灸具灸法》根据灸具灸法方面的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资料,结合作者贺普仁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灸具灸法》全书共分六章,从历史沿革到灸法在各科的应用,内容详尽,是一本荟萃灸法治疗经验的实用性专著。对临床医生、研究人员、针灸学习者和爱好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灸心法丛书:灸具灸法》:
  关于灸法的禁忌证,主要集中在热证是否可灸这个问题上。
  历史上出现过两个对立的流派,即热证忌灸派与热证可灸派。前者代表人物是张仲景,他把热证用灸的不良后果描述得十分可怕,甚至认为可以导致生命危险。故谆谆告诫人们:无论是阴虚的热证或阳盛的热证,均不宜用灸法。阴虚的热证,不但火热比较猛烈的方法不能运用,即使是火热比较温和的灸法,也应忌用,如《伤寒论》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说明少阴受邪,本可用温药扶阳兼驱邪,但火劫迫使汗出,则阳未复而阴已伤,故产生变证。又如《伤寒论》119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因为阴虚之人,筋骨本失濡养,今用灸法,火力虽微,然而易使津液受伤,加重阴虚,则可见枯槁之形,或促使疾病恶化,故宜慎用。另一方面,阳盛的热证更不宜用火治,如《伤寒论》118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可致火邪上越,热伤阳络,“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又如《伤寒论》117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说明大阳病不能以火熏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阳实证用此法,于治为逆,故出现燥扰便血等症。
  认为热证可灸者不乏其人,刘完素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实热证一般用“引热外出”法,如“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由于刘氏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故“引邪气出”,当指火热之邪而言。寒热格拒证可用“引热下行”法,如“热厥心痛,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引热下行”。此上有阳热,下有阴寒,是一种阴寒格拒、阳热上扰的病证,用足上的穴位灸疗,引阳热下移,以去阴寒,使阴阳交通,格拒解除。
  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的原理是:“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他把灸法用于热证,归纳为“泄引热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几种作用。
  明代的龚居中在所撰《红炉点雪》一书中,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虞搏《医学正传》及汪石山的《针灸问对》对此还作了解释:“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正是有了学术上的争鸣,灸法这门学科才得以逐步完善。在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选准施灸穴位及具体灸法,掌握好“度”。热证,特别是外科疮疡病,完全可以采用灸法治疗。这并不等于说灸法是全能的,凡遇阴虚痨瘵、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热毒旺盛,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液质之垂危状态、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我们先要考虑最适宜、最快捷的疗法,不能因为一味坚持用灸法而贻误病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二章 灸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
第二节 灸法与针、药的关系
第三节 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第四节 灸法的禁忌证
第五节 灸法的补泻
第六节 施灸的先后顺序
第七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八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灸的原料及制作
第一节 艾叶
第二节 艾绒的制法与保藏
第三节 艾炷的制法
第四节 艾条的制法

第四章 灸法的分类及操作方法
第一节 艾灸法
第二节 其他药物灸法
第三节 电灸法

第五章 现代灸法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节 现代灸法临床应用
第二节 灸法研究进展

第六章 治疗
第一节 内科疾病
第二节 妇科疾病
第三节 儿科疾病
第四节 皮肤科疾病
第五节 外科疾病
第六节 五官科
第七节 伤科疾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