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71195
  • 作      者:
    傅柏忻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推荐一:斯坦尼体系研究心得
  ★推荐二:焦菊隐学派衣钵传承
  ★推荐三:掌握表演的心理技术
  ★推荐四:结合民族的传统美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傅柏忻,原籍广东佛山,1930年生于香港,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戏剧系,主修话剧导演专业。是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洪深及焦菊隐教授的学生。曾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戏剧学校、天津儿童艺术剧团从事编导及表演教学工作,并兼任天津音乐学院歌剧表演教席。1980年应邀协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整理焦菊隐先生遗作《信念与真实感》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形成过程》,除收入《焦菊隐文集》外,还在《天津剧坛》连载。1982年当选为天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委员。多年来除导演了数十个古今中外的话剧、歌剧、戏曲及木偶剧外,作品有《三月三》、《考核之前》、《奔月》、《神笛》等,曾荣获天津市颁发的建国三十周年剧本创作奖及导演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3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初学表演时,是傅老师用一些至今在“中戏”表演基础教学中仍然沿用的“观察生活练习”等方法,指导我们深入浅出地去实践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演技,为我们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避免在成长的过程中走更多的弯路;而这一切使我们受益匪浅。今天,傅老师的书将在国内出版,作为学生、晚辈,特别是作为其表演教学思想的受益者,我由衷地、发自肺腑地表示祝贺。
  ——鲍国安,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本书写得很有特色,作者不仅熟读了、读懂了、读通了斯氏的著述,也读了其他演技流派的东西。在比较中深入地阐明了自己对斯坦尼体系的看法。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和体会到斯氏对演员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并且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走上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康庄大道。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学生应该读,是好课本;作老师的也不妨一读,它是个好教材。
  ——夏淳,中国著名话剧导演

  

  本书深入浅出地吸纳了斯氏体系的精华部分,又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其中需要重新解释的地方,以便于让读者较为具体地明辨方向,从中把握住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实质。
  ——高长德,天津戏剧家协会主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讲舞台动作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①第2卷的序里,格·克里斯蒂写道:“……体系的一切元素,实际上就是舞台动作各个组成因素。没有创作注意、情绪记忆、想象、逻辑、真实感信念的参与,舞台动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舞台动作应当体现在言语、动作、场面调度等等上面。”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在今后学习各个元素时,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围绕着舞台动作这个核心来展开。因为斯氏反复强调过: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他甚至称演员为“舞台动作的大师”。
  在该书中斯氏作过这样的解释: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在拉丁文里,它和action一词相等,这词的词根act也转成我们的词активность(活动)、актер(动作者─演员)和акт(动作)。
  所以,舞台上的戏剧便是在我们眼前完成着的动作,走上舞台的演员便是动作着的人。动作、行动、活动三个术语,从俄文译为中文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混淆的情况,为了便于理解原著的精神,特作如下简释:
  动作,由俄文Деиствие译成,按其涵义来说,相当于中文的“行动”,但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译成“动作”。要把它完全改过来,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因此有些译者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凡属表演术语部分,仍译为动作,非术语部分就酌情译成行动,或者在动作一词后面加上“(行动)”,以帮助大家加深理解。其实我们只要认识到动作这个术语包含着行动的意思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译文上过分推敲。英文act译为“动作”,action译为“行动”,早期体系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所以都译成了“动作”。
  活动,由俄文Движсние而来,也有人把它译成“动作”,其实它仅仅是人们身体各部分器官及肌肉的自然运动而已。就像人们坐在那里,手指、腿、脚、眉、眼、脸等,都会不时地活动活动,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舒展与收缩。譬如小孩子除了睡觉以外,他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有时是有目的地做游戏,但大多数时间却是漫无目的地活动,我们甚至很难确定他在做什么。在我们的术语中,动作是有目的性的,而活动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只是动作的组成因素罢了。诚然,活动一词在中文的涵义里,是远远超出我们上面所解释的。如:活动范围、活动场所、非法活动、走私活动,秘密活动、革命活动、学术活动等,都是为着某些特定目的而奔走奋斗的意思。它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越“舞台动作”这个范畴。所以,我们碰上这个术语时,千万不要作这方面的理解。
  行动,即行为举动。我们常说采取行动、立即行动、抢救行动、突击行动、搜索行动、拘捕行动等。在大多数情形下,部署一个行动基本上都是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有企图的,而且都含有“要进行”及“进行着”的意思,相当于文法上的进行式。从小的方面讲,探病、访友、购物、晨运、品茗、教子、扫除……都是人们生活中的惯常行动。而任何一个行动都需要由一系列动作去完成。只要执行动作,不管是内在或外在的,人的整个有机活动系统就自然会全部参与其中。这些有机活动的连锁反应,完全是按照动作本身的要求而展开的。换而言之,动作就是由身体各部分的活动组合而成的。譬如,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你气极而敲桌子骂他。这个看来很简单的动作,却不是仅仅用手敲一下桌子就能完成的。你会紧握拳头,皱起眉头,双目怒视,面颊、嘴、颈、肩、脚以及全身的肌肉,都会为这一敲而紧缩起来。甚至你的额角会充血,心跳会加快,满肚子怨气要向外发泄,也就是整个形体以至心理的活动系统都动起来了。这一连串的活动组成了敲桌子训斥孩子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是“教子”这个行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行动、动作、活动这三个术语,是一而二、二而一地关联着的,实际上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
  行为,这个词的含义就较为广阔一些,它是若干行动的抽象和概括,并透过社会的、伦理的和道德的标准,对某一个人阶段性的或总体性的表现作出评价。如谨小慎微、好吃懒做、落拓不羁等,都是对人们行为的形容和描述。我们之所以对动作如此感兴趣,仅仅是因为要通过它来掌握表演艺术,所以我们称之为“舞台动作”,用以区别于生活里的动作。事实上一般人在生活中是不会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动作的,只要他想着做什么事情或采取什么行动,一连串的动作就会随着意志而产生,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的目的。但是在舞台上,角色的行动必须由演员去创造,由演员去体现。如何能使演员所创造的舞台动作达到有机的真实,既逼真又感人,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出版后记◆

  对于国内众多表、导演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字并不陌生,大家即便尚未完完整整地读过斯氏的著作,亦可能从《喜剧之王》这样的电影中获悉斯氏有一系列十分著名的表演专著,比如《演员自我修养》,亦可能得知斯氏的著作是学表演的必读之书。
  然而,甘愿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研读斯氏体系的读者或许并不多,本书的作者,恰是这不可多得的醉心痴迷者之一,对于戏剧艺术,他用毕生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不渝之爱。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由焦菊隐、洪升等导师引入斯氏体系的大门之后,才二十出头的作者便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对斯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尽管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遭受了“文革”的打击,不得不南下香港转行经商,他仍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坚持着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对斯氏体系的热情,一边与缠身的疾病作斗争,一边潜心研究斯氏体系,本书的成书与付梓,正是作者毕生心血的结晶与见证。如今作者已是耄耋之年,对于国内表导演理论仍念之挂之,为本书的出版更是尽心尽力,多次在邮件中与编辑核实书中的引文出处、斟酌外文译法,外加普及戏剧常识,更对封面设计和宣传文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足见其对表演艺术虔诚之心。
  作者一再强调,本书是斯氏体系的学习心得。他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方法,结合斯氏前期的理论框架和后期的“形体动作方法”,从演员的自我出发,牢牢地抓住演员在舞台上过着“双重生活”这个特点,来实现“在舞台动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美轮美奂的上层建筑”的根本目的,即“建立角色的思想、情感和心灵”,最终将斯氏的"天书"落实成具体的表、导演实践。此算是对斯氏体系的抛砖引玉和条分缕析。同时又将“下意识”、“超意识”、“半意识”、“潜意识”以及“行动”、“动作”、“活动”等专业术语作了厘清,是为正本清源。此外,作者还关照了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的理论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剧体系,多番参照,从而使读者对斯氏体系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因着年轻时整理焦菊隐先生遗作的宝贵经验,作者又结合了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心象写意理论和传统美学理论,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而自己30多年的表、导演实践经验,则帮助其独立地完成了“交流”一讲(第九讲)。因而本书既是斯坦尼体系的中国式解读,又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血脉延续,还是作者多年表、导演经验的理论总结。
  与众多表演类书就表演而表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本书作者以其丰厚生活历练和文艺素养,对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旁征博引,广泛运作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等来举例说明,因而本书既是表导演理论专注,又似对文艺乃至生活本身的技法探讨与经验分享。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学好表、导演理论非有广博丰厚的生活和艺文素养而不能。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沿用了1996年繁体版的体例,对文中重点强调的词句用黑体字标注出来,对于文学名著以及俚俗掌故等则用楷体字标注出来,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轻松地辨别。而正文前十几幅与作者艺术生涯有关的照片和作者在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中题的诗作,则可让我们从作者本人由少年到老年的变化中一窥其在沧桑岁月中对表演艺术的坚贞,从洪升、曹禺、焦菊隐、夏淳先生的照片中,从夏淳、高长德、鲍国安先生的推荐序中洞见中国话剧事业的薪火相传。

  服务热线:133-6631-2326188-1142-1226
  读者信箱:reader@hinabook.c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2014年2月

展开
目录

简目
序一我愿为这本书做宣传——也可以作序
序二向热爱表演艺术的读者介绍一本好书
序三祝福恩师
自序
再版絮语重睹芳华
第1讲表演艺术的性质
第2讲舞台动作
第3讲注意力集中
第4讲身心松弛
第5讲想象
第6讲单位与任务
第7讲信念与真实感
第8讲虚拟化的真实
第9讲交流
第10讲适应
第11讲内在动力
第12讲最高任务——贯串动作
第13讲言语动作
附录一弗洛伊德简介
附录二巴甫洛夫简介
附录三焦菊隐教授生平简介
附录四洪深教授生平简介
附录五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
附录六布莱希特评介
附录七梅耶荷德之路
后记岁月留痕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