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佛医方剂类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41568
  • 作      者:
    廖果, 农汉才, 张方鹏编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廖果,医学博士,中医执业医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史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医史文献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涉及医学人物、医史文物,中外医药交流、传统养生学说,中医文献整理、宗教与医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尤其在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史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奖。出版主编与个人专著8部,参编著作14部,点校古典医籍15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农汉才,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02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伊后留院工作,现从事医学史与文献研究,以及医学与宗教学关系研究。曾主持“民国伤寒学术发拙与研究”、“中医文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等课题,发表了《民国伤寒新论现象评析》《祝味菊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从琼玉膏的历史沿革看中医膏方的文化发展》《健康人生必修课:减法》等论文,主编了《民国伤寒新论丛书》《袖珍中医入门经典》《远离电脑电视综合症》等书籍,点校整理了《中藏经》《经方实验录》《伤寒质难》《来果禅师语录》《虚云老和尚法汇》《聋叟却老篇》《延寿新法》等20余部中医与佛学的典籍。
    张方鹏,1962年生,山东济宁人,高级制药工程师。中药专家,曾在国有中药企业任厂长、经理,后到深圳发展创业。先后任巾华养生保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骨伤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佛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中国佛医方剂类编》共收集中国佛医方剂617首,其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医僧之方,如耆婆方、僧深方等;二是佛教寺庙流传之方,如少林寺方、竹林寺方、峨眉诸寺方等;三是方名中带有诸如普济、甘露、醍醐、青莲、摩顶与龙木、观音、普贤、金刚、天王等术语或名称者。有鉴于此,本书特设“佛缘”一项,列于上述各种来源之首见方剂下,用以具体叙述该种类方剂与佛医之因缘。藏传佛教医方因另成系统,本书未曾涉及。少林医方向以骨伤科方著称,内容丰富,本书除酌量选录外,其主要部分则另成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深师五味子汤<br />  〔出处〕&nbsp; 《外台秘要》引<br />  〔组成〕&nbsp; 五味子15g&nbsp; 桂枝10g&nbsp; 炙甘草6g&nbsp; 细辛3g&nbsp; 干姜10g&nbsp; 紫菀10g大枣6枚麻黄10g<br />  〔用法〕&nbsp; 日l剂,水煎分3次服。<br />  〔功效〕&nbsp;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br />  〔主治〕&nbsp; 深师疗咳嗽短气不得息,发热,胃苦满,不得饮食。本方适用于素有水饮之人,复又外感风寒。内饮外寒,互相搏击,上犯肺胃,肺气不利,胃失和降,发为本病。临床可见恶寒为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不得平卧,胃脘痞满,干呕不欲食等证。<br />  〔方解〕&nbsp; 治宜内外合治,解外寒而除内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散风寒表邪,且麻黄兼能宣肺以平喘,桂枝兼能温阳化气以利水;细辛、干姜,温肺散寒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用紫菀以化痰止咳,然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配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以达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之效;甘草、大枣,和中补脾,调和诸药。八味相配,使风寒解,水饮去,肺得宣降,中焦得安,诸证自平。<br />  〔运用〕&nbsp; 现代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寒饮内停,兼感外邪者。<br />  深师贝母饮<br />  〔出处〕&nbsp; 《外台秘要》引<br />  〔组成〕&nbsp; 贝母15g&nbsp; 石膏15g&nbsp; 桂枝10g&nbsp; 麻黄lOg&nbsp; 炙甘草9g&nbsp; 杏仁10g&nbsp; 生姜10g&nbsp; 半夏10g。<br />  〔用法〕&nbsp; 日l剂,水煎分3次服。<br />  〔功效〕&nbsp;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r />  〔主治〕&nbsp; 深师疗上气、咽喉壅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临床用于治疗风寒袭表,郁而化热,.壅遏于肺,肺气上逆所致之咳喘气急,不得平卧,痰黏稠,咯之不利,甚则咳引胸胁作痛,兼身热恶风,无汗,苔薄白或黄者。<br />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解表剂<br />第一节&nbsp;辛温解表<br />第二节&nbsp;辛凉解表<br />第三节&nbsp;扶正解表<br /><br />第二章&nbsp;泻下剂<br />第一节&nbsp;寒下<br />第二节&nbsp;温下<br />第三节&nbsp;润下<br />第四节&nbsp;攻补兼施<br />第五节&nbsp;逐水<br /><br />第三章&nbsp;和解剂<br />第一节&nbsp;和解少阳<br />第二节&nbsp;调和肝脾<br />第三节&nbsp;调和寒热<br />第四节&nbsp;表里双解<br /><br />第四章&nbsp;清热剂<br />第一节&nbsp;清气分热<br />第二节&nbsp;清营凉血<br />第三节&nbsp;清热解毒<br />第四节&nbsp;清脏腑热<br />第五节&nbsp;清虚热<br /><br />第五章&nbsp;温里剂<br />第一节&nbsp;温中祛寒<br />第二节&nbsp;回阳救逆<br />第三节&nbsp;温经散寒<br /><br />第六章&nbsp;补益剂<br />第一节&nbsp;补气<br />第二节&nbsp;补血<br />第三节&nbsp;气血双补<br />第四节&nbsp;补阴<br />第五节&nbsp;补阳<br />第六节&nbsp;阴阳并补<br /><br />第七章&nbsp;固涩剂<br />第一节&nbsp;固表止汗<br />第二节&nbsp;敛肺止咳<br />第三节&nbsp;涩肠固脱<br />第四节&nbsp;涩精止遗<br />第五节&nbsp;固崩止带<br /><br />第八章&nbsp;安神剂<br />第一节&nbsp;重镇安神<br />第二节&nbsp;补养安神<br /><br />第九章&nbsp;开窍剂<br />第一节&nbsp;凉开<br />第二节&nbsp;温开<br /><br />第十章&nbsp;理气剂<br />第一节&nbsp;行气<br />第二节&nbsp;降气<br /><br />第十一章&nbsp;理血剂<br />第一节&nbsp;活血祛瘀<br />第二节&nbsp;止血<br /><br />第十二章&nbsp;治风剂<br />第一节&nbsp;疏散外风<br />第二节&nbsp;平息内风<br /><br />第十三章&nbsp;治燥剂<br />第一节&nbsp;滋阴润燥<br /><br />第十四章&nbsp;祛湿剂<br />第一节&nbsp;化湿和胃<br />第二节&nbsp;清热祛湿<br />第三节&nbsp;利水渗湿<br />第四节&nbsp;温化水湿<br />第五节&nbsp;祛湿化浊<br /><br />第十五章&nbsp;祛痰剂<br />第一节&nbsp;燥湿化痰<br />第二节&nbsp;清热化痰<br />第三节&nbsp;润燥化痰<br />第四节&nbsp;温化寒痰<br /><br />第十六章&nbsp;消食剂<br />第一节&nbsp;消食化滞<br />第二节&nbsp;健脾消食<br /><br />第十七章&nbsp;涌吐剂<br />第十八章&nbsp;截疟剂<br />第十九章&nbsp;其他单验方<br />附&nbsp;方名病症索引<br />一、内科方<br />二、外科方<br />三、妇科方<br />四、骨伤科方<br />六、五官科方<br />五、儿科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