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卵击石》是著名导演及同性恋权益活动家德里克?贾曼在国内出版的首部日志!
★《以卵击石》对作者执导的《英伦末日》拍摄过程有详细描述,并经编者的多方努力收录了非常珍贵的黑白电影剧照。虽然部分图片质量欠佳,但瑕不掩瑜,也给国人提供了了解贾曼的最直观资料。
★在书中,贾曼首次坦诚自己不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亦公布了难得一见的弥足温暖的家庭照片。
★作为一名同性恋权益活动家,贾曼首次道出了自己第一次与同性接触的伤痛!
★作为先锋电影艺术家,贾曼在《英伦末日》中对世界进行了真实而可怕的预言。
1986年,德里克·贾曼拍摄了影片《英伦末日》(有很多自传性),这是他最原创的,最具技术革新的电影,也是其最个人化的作品。拍摄开始后,贾曼也开始这部日志的写作,其中包括日记和访谈,以及剧本的批注,影片拍摄剧照,和他个人及其家庭、友人的照片。在书中,贾曼描写了他不同寻常的童年,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充斥着性与放纵的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作为一个导演的崭露头角。这是他继《舞蹈礁》《现代自然》《自承风险》之后,第四部引人注目的日志,呈现出非常多样化和创造性的生活的全部细节。
《英伦末日》于1986年8月开始拍摄。
这些日记、访谈录、剧本注释都写于接下来的几个星期。
这本书始于我最初的影片结尾—《船起航》—将我们引入一段时光回溯的旅程,奔向那不可知的未来。
船起航
伊丽莎白二世登临大不列颠号。男仆们戴着并不合适且带着油污的假发,手捧的花束,因无数次地在皇室活动中使用,都快成古董了。莉莉贝特冲着摄影师扬起鞭子。
“这群聒噪的乌鸦。”
话音淹没在离港船只的汽笛哀鸣中。三月的寒风还裹挟着冰碴儿。汽笛哀号。“快!快!快!”骑在马上的纹章院院长原地转圈儿,结了霜的双眉下怒目圆睁。衣衫褴褛的王公贵胄们使劲儿拖着肮脏的行李箱,褪色的行李标签上,托马斯·库克、半岛与东方轮运公司、开普敦、悉尼、香港和新加坡等字迹还依稀可辨。一架喷气式机从头顶上呼啸而过,莉莉贝特打了个踉跄,她的王冠滚到了带刺的铁丝网上。一枚火箭划破黑冷的云层,随着沉闷的一声巨响,炸开了铁幕般的灰浪。一匹马吓得乱蹿,踩到了一位女侍从。
“诺森伯兰和莱斯特,多塞特和埃塞克斯,都乖乖的。”莉莉贝特圆睁双眼,朝着几个掉队者挥鞭子,将那些不情愿的柯基犬赶往码头。
“左,右,左,右。”纹章院院长大声叫着。向地平线驶去的一群老朽。一心只想着能守住在拉古纳置下的资产,在那宜人的西部,帝国的太阳还没有陨落。那些发出恶臭的郡县自己腐烂吧。
他们走了之后,死一般的沉寂,一个小男孩在码头雀跃,向英格兰和圣·乔治掷出最后一块石头。
然后,他回家了。
“约翰尼,你又疯到哪儿去了?”
“妈妈,在那部电影中,没有人被杀。那是个骗局。我要快点儿长大,去参加《星球大战》。”
《英伦末日》的剪辑工作进展顺利。今天下午,我们给片子做了55分钟的计时。在做这件事的同时,安格斯和我把片子归拢了一下。视频剪辑和胶片剪辑不同,是按顺序的,从A到B。跳跃前进非常困难,因为每次你重新拷贝,随着时间码的弱化,影像的质量就会下降,到最后甚至会影响到声画同步。我们大约从早上10点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两周内做出55分钟,这是个不错的成绩。6个小时都盯着时间码,非常累人,在这么简单的机器上剪辑,我们也开始出错。
机器让房间热起来,到下午茶时间,屋子里简直让人窒息。我们一天大概能剪出5分钟,上周五是个转折点,我们把舞厅的那一段剪出来了,剪得像一个流行电视节目的预告片。傍晚,我把它带回家,向那时才会露面的肖恩展示,他一直表现得很有礼貌又相当克制;他开了灯,说这项工作具备了史诗的品质。
音乐电视是电影语言在这十年的唯一拓展,但它一直被用于博取速效而显得过于肤浅。
舞厅的段落并非随意为之,但如此拼接在一起,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经过剪辑的东西是断裂的,但有进取性。说起来,影片是不能这样剪的,但理论上你可以尝试。6分钟1600剪。这一段就这样突兀地闯入片中,节奏又这么不间断,观众会被吓跑的。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令人感动,充满诗意,激发灵感。
——《新音乐快递》
★一份个人和艺术的陈述的丰富、自然、光怪陆离的终曲。
——《柯克斯书评》
★德里克·贾曼明晰地呈献出他的人生及其生活,特别是后来对疾病的顿悟——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天才的一击,不仅是挑衅的,而且是优雅的。
——蒂尔达·斯温顿
★我所读过的一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书……它提供了贾曼人生的幕后风景,以及他对艺术和电影的沉思……贾曼是那种喜欢制造麻烦的梦想家,有朝一日他可能会被与威廉·布莱克相提并论。
——《图书馆杂志》
★德里克·贾曼是一个天才,像他所钦佩的同性恋艺术家一样,不仅危险地活着,而且创造出危险的艺术。在这个艺术的怯懦(更有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最好去读《以卵击石》。
——《拉姆达图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