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葡萄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5015996
  • 作      者:
    韩春鸣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葡萄常》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朝末期的西太后慈禧在今日老百姓当中的口碑可不怎么样。但是,“葡萄常”家的先人们不会把她当作反面角色。这个垂帘听政、权倾朝野的叶赫那拉氏,尽管做了很多对不起中华民族的事,但是对于料器艺人韩其哈日布来说,可是天大的恩人。“老佛爷”让韩其哈日布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了京城上下人人羡慕的“天义常”的掌门人。特别是居住在花市大街的手艺人,人人都说韩其哈日布是哪辈子烧了高香,让这天大的好事落在了他的头上。一、泥丸带术的好运
  韩其哈日布是蒙古族,正蓝旗人,母亲名叫富贵。韩其哈日布与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城南花市一带。富贵曾是蒙古公主的侍女,随公主入选进宫而来到北京,由公主做主,嫁给正蓝旗的一位旗兵。富贵心灵手巧,总是喜欢做点小手工。蒙古族姑娘没有习作女红的习惯,但是她迷恋上了手工艺术。闲来无事时,就用泥土为原料,做个泥人、小动物或是花草之类的玩意儿。如果搁在今天,富贵或许就成为出色的雕塑家了。富贵的少女时代是在蒙古草原度过的,草原上没有葡萄这类水果,富贵来到北京后看到水灵灵的葡萄尤为喜爱,因而手中的泥丸就常常捏成葡萄的形状。
  韩其哈日布继承了母亲富贵的遗传基因,从小就喜欢和泥玩,那个时候孩子的玩具大约也是少得可怜,让聪明的少年韩其哈日布更别无选择地在和泥中寻找乐趣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手工本事居然成就了日后他们家族的重要生计,并绵延了上百年。
  后来,富贵和儿子韩其哈日布相依为命,在崇文门附近住。靠什么生活呢?富贵的手艺这时成了娘儿俩谋生的本钱。
  按照母亲的吩咐,韩其哈日布从城外破败的砖窑里挖出一些泥土,带回家里。母亲将土和成泥,摔成坯,然后做成一个个泥葫芦、泥娃娃。然而,富贵做得最多的,也是富贵最拿手的,是泥葡萄。她钟情于葡萄,但她心里清楚,葡萄是十分珍稀的水果,是当时王公大臣才能够吃得到的东西,寻常百姓人家,只有看看的份儿,哪有吃的福分呢!吃不着葡萄才说葡萄是酸的呢!那么,泥做的葡萄会不会受关注,会不会卖个好价钱呢?富贵决心试一试。她先将泥丸揉捏成葡萄珠,然后找了一些细篾儿,把葡萄珠穿成串,就像刚刚摘下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泥土的颜色和真葡萄还相差甚远,韩其哈日布又到染铺买了些染料,给泥葡萄涂上红的、紫的颜色,就有了一点儿真葡萄的模样和韵味。韩其哈日布拿着这些泥葡萄到了花市大街,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有买主吗?他的心里也没有底呀。不承想,这泥葡萄在世面上一露,三下五除二,没有半天工夫,卖没了。韩其哈日布回到家里,将卖泥葡萄得来的钱放到了母亲面前。富贵十分激动,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得,往后咱娘儿俩就做这个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清朝走来的小作坊
第一节 没有慈禧就没有百年历史的“葡萄常”
第二节 “天义常”好景不长
第三节 不同寻常的抉择
第四节 男人们留下的遗憾

第二章 ——五星红旗下的“葡萄常五处女”
第一节 毛泽东与“葡萄常”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葡萄常”
第三节 常玉龄重出江湖

第三章 迟到的传承人
第一节 一条新闻引发出一连串反响
第二节 寻觅丢失的世界
第三节 谁是“葡萄常”真正的传人

第四章 再现“葡萄常”绝技
第一节 说得容易做起来不易
第二节 “葡萄常”第五代传人亮相京城

第五章 “葡萄”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葡萄常”的市场定位
第二节 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第三节 “葡萄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六章 “葡萄常”制作工艺及流程
第一节 原材料及主要工具
第二节 工艺流程
第三节 工艺特点

第七章 “葡萄常”作品赏析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