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文化名流百人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303727
  • 作      者:
    谢世诚主编
  • 出 版 社 :
    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民国名人传记丛书》是由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与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文史委员会联合组织编撰的一部较大规模的人物传记丛书。它包括5卷,分别是由杨颖奇研究员主编的《民国政治要员百人传》、张连红教授主编的《民国财经巨擘百人传》、杨颖奇与郭必强研究员主编的《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张衡研究员主编的《民国科教精英百人传》、谢世诚教授主编的《民国文化名流百入传》。各卷分别收录民国时期各特定领域的著名人士100位。
展开
精彩书摘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我国卓越的京剧艺术家。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皆是优秀的京剧演员,梅巧玲还是当时北京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老板,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
  梅兰芳4岁丧父,15岁丧母,由祖母、伯父抚养长大。8岁开始学艺,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起初并不被老师看好,甚至被说“祖师爷没有赏你这碗饭”。但梅兰芳并不气馁,而是以勤能补拙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在唱、念、坐、打等方面打下坚固的基础,终于登堂入室,取得成功。出于兴趣和长相清秀、身材窈窕宛如美女的优长,他专攻花旦,10岁即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喜连成班。除勤练本业功夫外,他还请教过著名京剧教育家王瑶卿,专教昆曲的乔蕙兰、谢昆泉,精通武功的钱金福,著名青衣陈德霖,架子花脸李寿山等诸多名家。为了克服年幼时眼睛微有近视、迎风流泪、转动不灵活的弱点,从17岁起,他经常观察鸽子在天空中翱翔的姿态,从鸽群中辨别自己的鸽子,通过这一锻炼他的眼睛变得灵活有神,在表演中波光四溢,眉目传神。梅兰芳还向许多名师学画,特别爱画仕女和佛像,认为学画可以用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20岁时,梅兰芳已成为驰名京沪的京剧名旦。1913年10月31日,受徐少卿邀请,他第一次和著名京剧演员王凤卿一同到沪,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前后共45天,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梅兰芳也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产生了编排时装新戏的念头。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优点,从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的18个月中,创演了《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11出新戏,揭露官场黑暗,反对封建婚姻,赞美青年妇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行为,为日后梅派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1年梅兰芳与日后被称为“国剧宗师”的一代武生杨小楼第二次合作过程中,创作了后来成为“梅派”名剧的《霸王别姬》。梅兰芳倾注大量心血,在唱腔、舞蹈、服装和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下了大功夫,成功塑造了一位幼娴书剑、随夫征战、厌恶战争、颇有远见的巾帼英雄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部戏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和后人学习的典范。1927年梅兰芳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的婚姻也饱经波折。17岁时,他与名武生王毓楼的妹妹王明华结婚。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但不幸先后夭折。为续子嗣(梅兰芳兼祧两房),1921年冬,梅兰芳与崇雅社昆班青衣演员福芝芳结婚。她与梅兰芳共同生活40年,生了9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有老四梅葆琛、老五梅葆珍(后改名绍武)、老七梅葆玥、老九梅葆玖。1927年梅兰芳又迎娶孟小冬。孟小冬1907年生于上海,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但两人的婚姻只持续了3年。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他的精湛艺术使美国观众为之倾倒折服,他也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京剧艺术家,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35年梅兰芳又赴苏联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戏剧界将他与苏联的斯坦尼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体系”的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拒绝为敌伪演出,蓄须明志停演8年,随后蛰居香港。正如他后来回忆时所说:“抗日战争爆发了,我仇恨敌人,但自己只是一个戏曲演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贡献国家,只有用消极抵抗的方法和日伪划清界限。因此就千方百计地躲避演戏,绝不登台。”为了解决自家和剧团的生计,他不惜卖掉北平的住宅和自己的大量收藏。期间,他埋头作画,潜心这一艺术以排解心中苦闷。对此他曾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
  ……
展开
目录
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
冰心——充满爱心的儿童文学家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领军者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大师
陈寅恪——“读书种子”
陈垣——毛泽东赞誉的“国宝”
戴望舒——雨巷诗人
费穆——不做“艺术匠”的电影导演
丰子恺——漫画之父
傅抱石——“抱石怀沙”精神的践行者
盖叫天——“江南活武松”
辜鸿铭——学界怪杰
郭沫若——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领袖
侯宝林——源于草根的相声界一代宗师
胡蝶——电影皇后
胡风——鲁迅的忠实学生和助手
胡适——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胡小石——文、字、史、书大师
华彦钧——盲人音乐家
黄侃——“五十以前不著书”的古文字学家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金少山——“金霸王”
金焰——影帝
老舍——“正红旗”走出的语言大师
李叔同——佛学大师
梁启超——“百科全书式”一代文化宗师
梁实秋——华人莎士比亚研究权威
林白水——报界先驱
林语堂——语妙人生演绎者
刘半农——新文化斗士
刘海粟——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第一人
刘师培——“清儒后劲”
刘天华——中国近代音乐改革奠基人
刘文典——“庄子研究第一人”
柳亚子——毛泽东的诗友
鲁迅——“民族魂”
陆费逵——中华书局之父
马衡——中国近代考古学前驱
马连良——“四大须生”之首
麦新——“大刀”锻造者
茅盾——矛与盾完美结合的革命文艺奠基人
梅兰芳——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
“泥人张”——民间泥塑大师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
潘光旦——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
潘玉良——传奇女画家
齐白石——享誉画坛的“木匠画师”
钱玄同——现代语文改革家
任光——皖南事变中牺牲的人民音乐家
柔石——革命文学前驱
阮玲玉——“人言可畏”的牺牲品
上官云珠——“演什么像什么”的一代影星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乡土文学之父”
沈兼士——故宫文献文物保护神
石挥——“话剧皇帝”
史量才——以百万读者对抗百万兵的《申报》老板
舒新城——辞书编纂家
舒绣文——影、剧两栖演员
孙菊仙——京剧老生“鼎甲”
唐纳——影、报双栖明星
陶金——电影“天王”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王国维——清华一流导师
王人美——世纪影星
王少堂——扬州评话大师
王芸生——《大公报》后起之秀
闻一多——为民主而牺牲的学者诗人
吴梅——“著、度、演、藏”各色俱全的曲学大师
吴宓——比较文学开拓者
冼星海——一生漂泊的伟大音乐家
萧长华——民国名丑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熊十力——现代新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