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我国卓越的京剧艺术家。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皆是优秀的京剧演员,梅巧玲还是当时北京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老板,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
梅兰芳4岁丧父,15岁丧母,由祖母、伯父抚养长大。8岁开始学艺,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起初并不被老师看好,甚至被说“祖师爷没有赏你这碗饭”。但梅兰芳并不气馁,而是以勤能补拙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在唱、念、坐、打等方面打下坚固的基础,终于登堂入室,取得成功。出于兴趣和长相清秀、身材窈窕宛如美女的优长,他专攻花旦,10岁即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喜连成班。除勤练本业功夫外,他还请教过著名京剧教育家王瑶卿,专教昆曲的乔蕙兰、谢昆泉,精通武功的钱金福,著名青衣陈德霖,架子花脸李寿山等诸多名家。为了克服年幼时眼睛微有近视、迎风流泪、转动不灵活的弱点,从17岁起,他经常观察鸽子在天空中翱翔的姿态,从鸽群中辨别自己的鸽子,通过这一锻炼他的眼睛变得灵活有神,在表演中波光四溢,眉目传神。梅兰芳还向许多名师学画,特别爱画仕女和佛像,认为学画可以用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20岁时,梅兰芳已成为驰名京沪的京剧名旦。1913年10月31日,受徐少卿邀请,他第一次和著名京剧演员王凤卿一同到沪,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前后共45天,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梅兰芳也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产生了编排时装新戏的念头。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优点,从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的18个月中,创演了《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11出新戏,揭露官场黑暗,反对封建婚姻,赞美青年妇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行为,为日后梅派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1年梅兰芳与日后被称为“国剧宗师”的一代武生杨小楼第二次合作过程中,创作了后来成为“梅派”名剧的《霸王别姬》。梅兰芳倾注大量心血,在唱腔、舞蹈、服装和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下了大功夫,成功塑造了一位幼娴书剑、随夫征战、厌恶战争、颇有远见的巾帼英雄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部戏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和后人学习的典范。1927年梅兰芳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的婚姻也饱经波折。17岁时,他与名武生王毓楼的妹妹王明华结婚。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但不幸先后夭折。为续子嗣(梅兰芳兼祧两房),1921年冬,梅兰芳与崇雅社昆班青衣演员福芝芳结婚。她与梅兰芳共同生活40年,生了9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有老四梅葆琛、老五梅葆珍(后改名绍武)、老七梅葆玥、老九梅葆玖。1927年梅兰芳又迎娶孟小冬。孟小冬1907年生于上海,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但两人的婚姻只持续了3年。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他的精湛艺术使美国观众为之倾倒折服,他也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京剧艺术家,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35年梅兰芳又赴苏联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戏剧界将他与苏联的斯坦尼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体系”的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拒绝为敌伪演出,蓄须明志停演8年,随后蛰居香港。正如他后来回忆时所说:“抗日战争爆发了,我仇恨敌人,但自己只是一个戏曲演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贡献国家,只有用消极抵抗的方法和日伪划清界限。因此就千方百计地躲避演戏,绝不登台。”为了解决自家和剧团的生计,他不惜卖掉北平的住宅和自己的大量收藏。期间,他埋头作画,潜心这一艺术以排解心中苦闷。对此他曾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