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47564
  • 作      者:
    杨彪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在系统剖析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及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市场失灵”理论,论述了对第三方支付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并以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为目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从有效监管的基本准则、监管框架以及监管指标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和精心设计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体系,围绕我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展开
目录
第1章导言<br /><br />1.1问题的提出<br /><br />1.1.1研究背景<br /><br />1.1.2选题依据<br /><br />1.2研究对象<br /><br />1.3研究目的和意义<br /><br />1.3.1研究目的<br /><br />1.3.2研究意义<br /><br />1.4研究方法<br /><br />1.5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br /><br />1.5.1研究内容<br /><br />1.5.2研究创新<br /><br />第2章文献综述:关于第三方支付产业与监管的研究现状<br /><br />2.1第三方支付的定义<br /><br />2.2第三方支付的分类<br /><br />2.2.1《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的分类<br /><br />2.2.2按第三方支付机构主体分类<br /><br />2.2.3按第三方支付业务属性分类<br /><br />2.2.4本书对第三方支付的分类<br /><br />2.3第三方支付和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br /><br />2.4第三方支付的运行机制、风险分析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br /><br />2.5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历史、现状及演进分析<br /><br />2.5.1《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前的监管研究<br /><br />2.5.2《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后的监管研究<br /><br />2.6本章小结<br /><br />第3章理论溯源: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功能及监管的必要性<br /><br />3.1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功能<br /><br />3.1.1支付结算功能<br /><br />3.1.2货币发行和货币创造功能<br /><br />3.1—3融资和投资功能<br /><br />3.1.4信用中介功能<br /><br />3.2市场失灵理论——实施监管的理论基础<br /><br />3.2.1市场失灵的内涵<br /><br />3.2.2市场失灵的来源<br /><br />3.3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必要性<br /><br />3.3.1第三方支付监管的依据<br /><br />3.3.2市场失灵视角下的第三方支付——以外部性为例<br /><br />3.4本章小结<br /><br />第4章问题提出: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边界界定及相关分析<br /><br />4.1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目标<br /><br />4.1.1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借鉴<br /><br />4.1.2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目标的明晰<br /><br />4.2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界定<br /><br />4.2.1监管基础的确立<br /><br />4.2.2监管理念的形成<br /><br />4.2.3监管重点的突出<br /><br />4.2.4监管强度的把控<br /><br />4.3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实现<br /><br />4.3.1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实现前提<br /><br />4.3.2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可行条件<br /><br />4.3.3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实现条件<br /><br />4.4对第三方支付实施有效监管的基本原则<br /><br />4.4.1系统性风险防范原则<br /><br />4.4.2规范与激励相容的原则<br /><br />4.4.3公平及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br /><br />4.4.4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原则<br /><br />4.4.5灵活、高效的分类管理原则<br /><br />4.5本章小结<br /><br />第5章宏观分析: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及监管现状<br /><br />5.1第三方支付的发展<br /><br />5.1.1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br /><br />5.1.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br /><br />5.1.3我国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积极意义<br /><br />5.1.4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动力<br /><br />5.1.5第三方支付未来五大发展方向<br /><br />5.2第三方支付风险剖析<br /><br />5.2.1金融系统性风险<br /><br />5.2.2信息系统风险与操作风险<br /><br />5.2.3市场环境风险<br /><br />5.2.4市场退出潜在风险<br /><br />5.3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现状<br /><br />5.4本章小结<br /><br />第6章国际借鉴:国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与监管<br /><br />6.1国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br /><br />6.2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比较<br /><br />6.2.1法律框架与监管模式<br /><br />6.2.2监管目标<br /><br />6.2.3监管原则<br /><br />6.2.4监管措施<br /><br />6.3国外第三方支付监管经验的启示<br /><br />6.3.1国内监管存在的不足<br /><br />6.3.2对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启示<br /><br />6.4本章小结<br /><br />第7章博弈分析: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纳什均衡<br /><br />7.1市场与监管的博弈关系<br /><br />7.1.1监管不足<br /><br />7.1.2监管过度<br /><br />7.2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博弈特性<br /><br />7.2.1市场监管博弈的参与角色——主客体<br /><br />7.2.2市场监管博弈主客体的目标函数<br /><br />7.2.3监管市场实现纳什均衡<br /><br />7.2.4监管市场的博弈规则<br /><br />7.3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社会效益分析<br /><br />7.4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监管部门博弈初步分析<br /><br />7.4.1模型建立<br /><br />7.4.2支付矩阵<br /><br />7.4.3模型分析<br /><br />7.4.4模型结论<br /><br />7.5模型启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准则<br /><br />7.6第三方支付与监管部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br /><br />7.7多个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监管机制下的博弈分析<br /><br />7.7.1贝叶斯博弈的显示性原理<br /><br />7.7.2交易机制<br /><br />7.7.3最优监管机制的数学模型<br /><br />7.8本章小结<br /><br />第8章框架建立:我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框架的含义与构建<br /><br />8.1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框架的含义<br /><br />8.1.1有效监管框架的组织结构体系<br /><br />8.1.2有效监管框架的工作机制<br /><br />8.1.3有效监管框架的主要监管方式<br /><br />8.2有效监管的重点内容<br /><br />8.2.1客户资金的监管<br /><br />8.2.2信息安全的监管<br /><br />8.2.3信息系统安全的监管<br /><br />8.3有效监管的主要措施<br /><br />8.3.1市场准入环节的有效监管措施<br /><br />8.3.2日常经营阶段有效的监管措施<br /><br />8.3.3市场退出环节的有效监管措施<br /><br />8.4有效监管的主要手段<br /><br />8.4.1非现场检查手段<br /><br />8.4.2现场检查手段<br /><br />8.5本章小结<br /><br />……<br /><br />第9章指标体系:我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指标设计<br /><br />第10章研究结论与展望<br /><br />附录1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br /><br />附录2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br /><br />附录3223家获得支付业务牌照的企业名录<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后记<br /><br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获奖情况<br /><br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nbs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