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来形容《内经》的神奇,其实《内经》中的所谓“人事”,很多时候是把人看成是生物的人,不是指人的社会性,即便有人之社会性这方面的意思,也多是后世医经注家的发挥而已。不全面认识这一点,很容易混淆许多概念,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界限,比如生理与社会,生理学与社会学等。在此基础上,《内经》尝试根据不同人的先天禀性和社会品性对体质进行分型。首先探索这一问题的是《灵枢·行针》。不过,现在看来,《灵枢·行针》本为寻找不同人针刺效果不同的原因,间接讨论了人的先天禀性或后天品性问题。其中如“熵熵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多喜”“多怒”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可能暂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与先天禀赋有关。
目前,国内流行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和通俗读本,在谈论气质类型时,均提到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他把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或神经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人的气质进行分类,把兴奋、易怒而难于控制的类型叫做“不可遏制型”或“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爱动而且行动迅速,一旦缺乏刺激就很快入睡或显得无精打采的类型叫做“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庄重、行动迟缓而有惰性的类型叫做“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接受不了强刺激,但有较高的感受性,胆小而神经质的类型叫做“弱型”或“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或神经质。《内经》和希波克拉底都用天赋生理特质确定气质类型,其包含着合理因素。气质的表现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它一般是指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而《内经》通过分析人体内的阴阳盛衰偏差来说明气质差异和不同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希波克拉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