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需要关注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新特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出现变化,有些灾害频次减少,但一旦发生,强度可能较大,灾害影响会增大。如霜冻的频次减少,但由于越冬作物生长期提前,当春季出现寒潮天气时,出现强晚霜冻的风险增大。21世纪以来,高温天气又开始增多,应重视热害(春季干热风、夏季连续高温)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强对流)增多,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增大,如2009年就是因为夏季多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全省秋粮平均单产减产。虽然大风日数减少,高密度、高营养种植方式,使作物抗倒伏能力降低,大风影响粮食生产的风险并未减小。按照年代际气候变化规律,我国夏季多雨带北进到华北和东北,淮河流域从21世纪中期进入少雨阶段,夏季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加。由于大气环境变化,日照时数持续减少、光照强度减弱,一定程度上对粮食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四、减轻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能力
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稳定的最主要气象灾害仍然是旱涝灾害,尤其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旱涝的风险增大。完善的水利设施是应对旱涝最有效手段。目前,河南粮食生产仍面临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不高,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等问题。水利在保粮食生产安全上,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重要地位,国家和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
(二)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规划和建设
2012年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问题。地方政府要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一起规划、一同建设、一起考核,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气象部门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规划、组织和实施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在保障粮食生产、惠农、富农中的作用。
(三)尽早建设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
人工影响天气有科学依据,我国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也取得明显效益。最近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气象局在东北粮食核心区正式设立了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并建设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黄淮海粮食核心区水资源不足,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最主要灾害。应尽早建设已列入规划的中部区域人工增加作业(商丘)基地(增雨作业区域包括豫、鲁、皖、苏、鄂五省),条件成熟时组建中部区域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四)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根据气候变化,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配置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科学调整种植制度,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根据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点,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加强干热风、晚霜冻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科学防御技术研究,减轻干热风、晚霜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五)气象部门应着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和农用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面向农村防灾减灾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的需要,以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预报能力为重点,着力发展精细化预报技术,开展精细化到乡镇、村的预报,提高中长期天气和气候趋势预测能力;发展针对农业生产的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加强部门合作,发展农业生物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能力。
(六)积极推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
针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主要粮食作物,加快推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尽早完成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的组建,增强河南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