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时期——辛温解表为主
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发汗药物的基础
《内经》虽然对汗法的理论已有大概的论述,但并未指出具体的方药。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积累的药物知识,全书载药365种,其中记载发汗的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细辛、藁本、辛夷、白芷、荆芥、桑叶、菊花、升麻、柴胡、葛根、葱白、蔓荆子、浮萍等。明确标示治疗伤寒、中风的药物有十多种,而明确注明可以发汗解表者,有乌喙、麻黄、葱实3种。这些药物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解表发汗药物,它的记载为汗法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伤寒杂病论》对汗法的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乃方书之祖,是我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张仲景继承《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汉代以前的经方医学、方证医学,尤其是继承前人的八纲辨证理论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博采众方,创建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伤寒论》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中医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包括朝、日、韩等各国医家皆尊其为圭臬,奉为经典。尤其是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汗法的有效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名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关于汗法的理法方药理论。
(1)汗法用治各类外感病及内伤杂病
仲景汗法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病,而且也用于治疗外感病以外的许多杂病。若单就其用于外感病的治疗而言,由于外感病在形成的过程中,受风、寒、湿、燥、疫疠之气的不同,受邪轻重程度及个体体质差异的不同,发汗一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有其灵活多变的复杂性。汗法在《伤寒杂病论》中与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等相比,其运用频率最高,在具体运用上,变化也最为复杂,可见仲景对汗法的重视。《伤寒论》对汗法的加减应用,内容丰富,灵活多样,既扩大了汗法的应用范围,又体现了仲景临床辨证用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学术思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