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24197
  • 作      者:
    王宇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div>  王宇清,艺评人,策展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者和收藏家。</div><div>  王宇清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对于文化、历史、艺术的视角独特、认识深刻,因而言之有物。他的本职工作是报纸文化副刊编辑,工作之余,写作发表了大量作品。</div>
展开
内容介绍
<div>  历史不仅可以被阅读,而且可以被观看。收藏家王宇清的200多幅美术张贴画独家首次展现。</div><div>  《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收集的张贴画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属于中华民国,后一段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价值观到世界观;从日常的行为到社会的规范;从经济生活到政治制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甚至严重的对立……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进行探讨,就会发现,实质上,这前后两段之间,在特定的文化层面暗通款曲。</div><div>  对这些老“张贴美术”内容的重新发现,可以探究及追寻20世纪人们日常的生活细节、生存状况。在一个个历史现场,面对画面所描绘的海量生活细节,能追踪到时代生活风尚的流变、社会伦理的迁延、物质世界对文化的征服,并在物质文化的“围困”与“囚禁”中,见证人性的艰难抉择和蜕变。</div>
展开
精彩书摘
<div>  那么,旗袍,这种源自满族的服装,能不能说是另一个更为具体而典型的“卖弄风情”的例子呢?固然,照张爱玲的说法,旗袍的最初兴起,并非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更好地凸现女性体态美这一层意义,而是有着一层历史社会意义的,它是“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的中国女子的“女权运动”之结果。不管怎么说,此后,“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旗袍的开衩,是卖弄风情的绝佳机会,隐隐约约,闪闪烁烁,欲露而不敢露,不露而又想露,这其中的心理基础是,“通过迎合和拒绝的交替或者同时施展,通过象征、暗示‘宛如遥不可及’地有效说‘是’和‘否’,通过‘给’和‘不给’,或者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有’还是‘没有’,她运用这样的两极张力方式,但却仍然使它们像一下子那样被人感觉到——这些就是卖弄风情的女人特有的,她通过这种无与伦比的反题和综合,激发了男人对她的喜欢和渴望”。</div><div>  其实,鲁迅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性的卖弄风情心理机制也有过类似西美尔的精确分析,他说:“时髦女子所表现的神气,是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她在喜欢,也正在恼怒。”月份牌中无论是背景和道具的布置,还是女性的神情和姿态的设计都流露出这种欲攻欲守,欲迎欲拒的暖昧的态度,当然,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秘密武器——卖弄风情——击中了,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人们的软肋,也许这是人性本来的弱点或者说人性的本质,人类文明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身的生物性和生理本能的可操控的信心上,但只有在王纲解纽,动荡不安的时代,这种对已往价值和道德系统的公然戏弄和蔑视,才成为可能,只有在如当时中国的上海这种城市,也才会演绎为文化的传奇。</div><div>  据载,鲁迅在一次关于绘画的演讲中,曾对月份牌的这种低级品味和不良倾向批评道:“中国一般社会所欢迎的是月份牌,月份牌上的女性是病态的女性。月份牌除了技巧不纯熟之外,它的内容尤其卑劣。</div><div>  中国现在并非没有健康的女性,而月份牌所描写的却是弱不禁风的病态女子。这种病态,不是社会的病态,而是画家的病态。”其后,他又以其惯有的幽默和犀利的讽刺挖苦道:“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边说着边“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看时,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月份牌,引得哄堂大笑”。</div><div>  现在看来,鲁迅的不齿,并不等于就证明了月份牌的全无价值。总之,今天时代大的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当下生活与20世纪30年代沪上生活交感共振的结果,使得打着“怀旧”的招牌的月份牌,如今又重新受到了欢迎。</div><div>  推销商品谋求利润是广告的终极目标,月份牌广告无愧为民国时成功的商业推手。那些著名的画家们曾准确地把脉了那个年代市民的心理,在用画中美女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描绘出一派富足而悠闲的“理想生活”的世界,这种“理想的生活”在“美女”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中,在她们置身的环境里。</div><div>  人们由此而艳羡画中的人生,向往画里的世界。这其中,偶尔也有美女的眼角眉梢在充满了卖弄风情的挑逗的同时,手中也往往不忘拿本书卷。或许,她们是想表明,她们不仅是卖弄风情的,还有着不凡的气质和内涵。</div><div>  以这样更大的背景做视角来思考,我们就渐渐明了,并能获得某种豁然和开朗。</div><div>  或许,对于那些在老月份牌上争奇斗艳的招摇女子们,我们如今的某些理解有些过于简单了。她们有着仅通过对画面的浮光掠影,难以说清也难以一窥究竟的前世今生——无论是早期画作里清纯“女学生”的矜持与刻意,又或后来盛装旗袍美女的万种风情、妖娆卖弄——其实,都于无意中,表达出了在一个不甘于寂寞的时代里,心态的急切与谄媚。</div><div>  ……</div>
展开
目录
<div>太阳底下无新事(代自序)/王宇清</div><div>前记</div><div>黑白年代·彩色梦想</div><div>中国张贴</div><div>美好的纸上世界</div><div><br />下移记(1915-1949)</div><div>文化下移·欲望兴起</div><div>民国“美女崇拜”的Z个理由</div><div>发售欲望</div><div>解放妩媚</div><div>蒋介石的“新生活”</div><div><br />上墙记(1949-1976)</div><div>从“彩色”到“红色”</div><div>红色:中国的色彩图腾</div><div>“最新最美”</div><div>张贴美术与新伦理的诞生</div><div>仅有“半边”的“天”</div><div>“写意主义”与“功利社会”</div><div>后面的话/“新画”:一个有关“解放”的童话</div><div><br />图版</div><div>A 1915-1976:从“争彩”到“尊红”</div><div>B 新“新生活”</div><div>C “红年红月”</div><div>D “儿童政治学”与“儿童经济学”</div>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