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勘史述論
本書所謂的“中古史書”是指記述兩晉南北朝史事的十部正史,即《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及《南史》、《北史》。由於兩晉南北朝屬於中國“中古”時期,因此將這十部正史統稱為“中古史書”。
這十部正史成書迄今均已千年以上,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魯魚帝虎、斷篇脱字所在而有,前人也曾多作訂正,留下了豐赡的成果。在此過程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借鑒,因此叙述其梗概,評骘其得失,總結其方法,汲取其經驗,對於當下開展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兹以時代前後為序,略述其演進之途。
(一)宋代
可以想見,中古史書自成書行世以來,訛舛即不能免,亦必有人從事訂正。然而限於資料,早期的校訂成果今已不可得見①。目前所能見到的較早進行訂正訛誤的工作是從北宋開始的。
人宋以後,中古史書的存世與流傳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往的鈔本到以刻本為主。行世益廣,異本漸繁,校勘之事也随之稍興。由於宋代刊刻史書大抵由官府組織,主事者多為一時之選,中古史書得以遍校。而在校勘學逐漸成熟的宋代,學者用及中古史書時,也會對史文作稽核考訂,留下了不少可資參考的校訂意見。
(1)北宋校史
北宋以來,雕版印刷進一步普及,大量書籍得以刊刻,中古各史在政府的主持下陸續校刊行世①。真宗咸平三年(1000)校《三國志》、《晉書》,景祐元年(1034)覆校②;仁宗天聖二年(1024)校《南史》、《北史》,景祐元年(1034)覆校③;嘉祐六年(1061)詔校宋、齊、梁、陳、後魏、周、北齊七史④。六十餘年問中古史書均經校勘,得以糾謬補闕⑤。
當時的校勘成果,現已難以窺其全貌;但從有關材料看⑥,北宋所刊中古各史可能在每卷後均附有校語⑦,這些校勘成果或可從今存某些史書的宋刻本卷後所附校語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