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一般都采信陈云瞻《簪云楼杂记》所说的话,以为是始于明太祖之时。但如揆之事实,此说恐不尽可信。在没有说明笔者的个人意见之前,先抄一段《簪云楼杂记》的原来文字: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坊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帝为大书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出,校尉等一拥而去。嗣帝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帝大喜,赉银五十两,俾迁业焉。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必由旧事物逐渐递嬗演变而来,很少凭空创新,尤其是有关风俗习惯的事情。桃符的出现,是由驱鬼逐疫的传说经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则由桃符变为春联,又如何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其递嬗过程呢?这一种传说不尽可信,这是第一点理由。而由现有的各种证据看来,亦可知道这一种传说缺乏其事实根据。
《宋史·蜀世家》说:“孟昶在蜀,命学士为词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
这一条记录的可注意处,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已经每年命其翰林学士在桃符上题词,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孟昶自撰“新年”、“佳节”两联书于桃符之上,前蜀即亡于此年之正月十一日,因为宋太祖的诞辰日称为“长春节”,适符先兆,故《宋史》记之。但由此可知,桃符上不写“神荼”、“郁垒”式的传统文字,至少在蜀主孟昶之时已经开始,甚至其时间可以上溯到更早。这分明就是后世春联之滥觞,何必要迟到明太祖定都金陵之时再来提倡呢?此外,宋代所通行的新年习俗,亦可以作为此说的佐证。清人“淮阴百一居士”所撰的《壶天录》,说: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岁人家遍贴春联,由来旧矣。纪文达(晓岚)云:“楹帖始于桃符,以蜀后主‘余庆,、‘长春,一联为最古。”由宋而降,宜春帖子,多用对语,且以朱笺书之,或集葩经吉语,或集唐宋人诗句。其相沿可考者,如王沂公“皇帝阁立春帖”云:“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明太祖召陶安为学士,御制门联赐之日:“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我朝圣祖赐桐城张文端相国立春帖子云:“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张氏岁岁贴之,今则比户皆然矣。“日月光帝德,山河壮帝居”,此陈后主入隋,上文帝诗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