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画传》看点:
(1)台湾由独裁走向民主,蒋经国用了13年!
国内最忠于史实的蒋经国传记!台湾的民主化,长期以来摇摆于赞誉和质疑之间。二战结束后,台湾还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为什么半个世纪之后一切完全改变?本书将为你全程揭秘。
(2)蒋经国改造百年老党国民党政治改革说明书!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在蒋经国看来,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该再有什么“蒋经国时代”,他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只有民族的万岁,只有三民主义的万岁,没有个人的万岁。本书精彩呈现他对国民党施行政治改革的一系列内幕。
(3)蒋经国私密家信、日记、百张私房照首次曝光!
了解台湾民主的由来,了解真正的蒋家王朝和蒋经国本人,全书叙述清晰,立场客观,收录蒋经国未曾曝光的私家照片、日记、书信,是最有史料价值的蒋经国说明书。
(4)资深的文史作家与设计大师联手创作!
本书作者师永刚出版过《蒋介石自述》等图书,畅销百万册,在行业内开辟出新的出版图景,享有很高的声誉。本书内文排版、封面装帧皆为知名设计师陆智昌亲自操刀,力图呈现最精美、最值得珍藏的读本。
海报:
蒋氏家族最神秘的一个成员,一个家国的背叛者,一个自由时代的设计师
《蒋经国画传》全程揭秘:蒋经国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蒋经国为什么创造了蒋家党天下,又会亲手结束蒋家党天下?他是共产党员,也是国民党员;他用苏维埃方式维持国民党统治,用美式民主结束蒋家统治。几乎没有人有具体资料来描述真实的蒋经国,他的生活、他的性格、他的思考,其实仍然是一个谜。
《天下》杂志的民调显示,逝世25年的蒋经国依然被民众视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台湾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外,亦在于蒋经国的人格特质。那种崇尚朴素务实的风格,让他被视作台湾社会的先行者、苦行僧。在台湾社会口水满天下的乱象下,蒋经国的低调、沉静、平实、亲和,最终成为台湾民众最肯定的领袖素质。本书是市面上最权威、最劲爆、全景展示蒋经国一生传奇命运的独家传记!
蒋经国于1956年到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简称退辅会)任职,先任副主委并兼主委职务,来年正式接替严家淦职务,改任主委。这是蒋经国首度实际接触民众的政务单位,更是可以通过苦干形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的好机会。蒋经国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他选择了退伍老兵的安置与生计问题,作为政坛与形象转变的叩门砖。
国民党此时迁台已近10年,50万跟着老蒋渡海却又眼见反攻无望、无家可归的无眷官兵陆续退伍,如何安置这批无战力却又欠缺社会谋生能力的胡子兵成了大问题。没想到蒋经国通过个人影响力,先是发动官兵退除役,紧接着动员这批青壮人力投入大型公共建设,解决退伍后工作问题,同时为加速台湾基础建设,做出一番成绩。在崇山峻岭中与天争地的中横公路便是蒋经国的代表作。
横亘在台湾中心的中央山脉,把台湾分割成东西两部,以致山区与东部地区发展迟缓。日据时代为了开辟新疆域与山区道路,官兵更屡次与台湾当地居民爆发激烈的流血冲突。台湾地狭人稠、腹地有限,加上大陆进逼压力,如何快速迁移本岛部队应变,成为蒋介石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兴辟足以通行大型车辆的横贯公路成为不容延缓的事。国民政府迁台后,早在1951年,台湾当局就多次入山探勘,决定以日据时期合欢越岭道路为基础,开展起码要符合军援军用需求的辟路工程。1954年,蒋梦麟执掌的“农复会”(“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简称)也希望于中央山脉高山地带发展温带农业,但因为工程浩大,加上经费与测量需求等问题,迟迟没有下文,直到1956年获得美援后才正式动工。
全程约348.1公里的中横全线都兴辟在断崖深谷间,初期连测量地图都只能用日据时代军用地图应急,光行道就格外惊险,遑论开路?为达使命,蒋经国先后两次在深山中探勘预定路线,长达19天。他拿手杖,在渺无人烟的丛林里翻山越岭,跟着工作人员同寝共食,走出原始山路,并裁示放弃开辟较危险的中路计划,为整个中横风貌定型。
当时台湾工程技术落后,机具不足,只有陆军开山机、雷管堪用,加上山势险峻,只能动用近万人投入工程,顶着台风、地震、暴雨等天灾威胁,以原始手工方法开凿,或不断以四五十公尺长的绳子,把人从山顶垂吊在悬崖上装填炸药、爆炸开路,再用人力以铁锹开道,除石辟路,以致殉难员工高达211人。
美国顾问原本评估光是在大理石山体打通隧道,起码要三年时间,但在蒋经国号召下,施工单位硬调出1000人,编25人为一队,规定一天50公尺,各队同时开工,不到一年就打通了隧道。靠着这股人定胜天的精神,施工方于1960年5月7日迅速打通呈十字形、横断中央山脉的中横公路,前后仅用了短短的3年9个月又18天。修筑工程中,蒋经国来回视察大小工地21次,在恶劣环境中,与这批备退役部队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他不但完成了解决大批退役官兵生计这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更强调要用一切的力量照顾这些半生戎马却又无家可归的军人。通过文宣系统,蒋经国高度赞扬与称许这批退役官兵的贡献;他不但创造了“荣民”这个敬称,更不断宣传荣民的毅力与克难精神。这批与蒋经国上山下海的老兵,也成为蒋经国毕生最忠贞的支持群众。
中横通车后,没有在军事上展现必要性,反而大幅改变了经济生态,拉近了台湾全岛的距离。退辅会也趁着中横通车的机会,沿线兴辟多处专供退役官兵耕作的高山农场,植栽出高经济价值作物,让这批完成修路工程的退役部队中的大部分人都能转而务农营生。另一部分则是留在工程单位——也就是“荣民工程处”,持续强化各地重大基础建设。
由于两岸仍在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为了无法归乡埋骨的荣民,蒋经国再度运用美援,成立荣民就诊免费、优惠的荣民总医院与各县、市荣民医院;在台湾各地成立荣民之家,供年长无依的荣民入住,虽然住宅条件不会太好,但还是以克难方式解决了荣民老年赡养问题。
直到蒋经国逝世,退辅会安置荣民总数超过35万人。当时荣民待遇及社会福利条件虽然改善,但还是相对偏低,更跟不上台湾日渐勃兴的经济条件。不过蒋经国以带人先带心的方式,多次宣示“只要我有一口饭吃,也会让荣民兄弟先吃”;他在晚年亦多次因此驳回以自由经济为轴心的多项政策,坚持照顾荣民生计。
至于这批原本人迹罕至的农场,因为宜人气候与田野环境,迅速盖起许多兼顾视察与休憩双重功能的贵宾楼,成为蒋介石消磨时间最爱的休憩地点。蒋经国因长期忙于公务,身体不佳,长期失眠,老蒋多次命令他下乡,在这些山间农场休养、休假。蒋经国也相当热衷在高山农场招待所入住,主要是借此视察农场、林场、水库、山区道路等运作情形,并了解大批退除役官兵生活。他刻意树立亲民爱民、俭约朴实形象,因此在衣、食、住、行标准上都与蒋介石大相径庭。如服装大多是凉爽透气、可少开空调的简单夹克或中山装;饮食不同于老蒋坚持品尝黄泥螺、腌笋等江浙口味,蒋经国巡视到哪儿就吃到哪儿;房舍更注重便利、隐秘,表现出强烈的平民化习惯。
……
第一卷 蒋家的革命青年
第二卷 留苏12年的跌宕生涯
第三卷 赣南“苏联模式”
第四卷 蒋介石“培用太子计划”
第五卷 上海的“失败者”
第六卷 底定接班态势
第七卷 特务
第八卷 反美先锋?
第九卷 迈向层峰
第十卷 台湾人为什么要杀我?
第十一卷 漂移的孤儿
第十二卷 病夫治政
第十三卷 结束蒋家党天下
第十四卷 我能忍,你们不能忍吗?
“蒋经国这个人好厉害……到台湾后,要不是蒋经国,蒋介石就没有了。”“蒋介石把人当奴才,蒋经国把奴才当人用”,以此“蒋经国有东西留下来,蒋介石什么也没有留下”。
——张学良
他有坚强的意志,却不会受限制于意识形态。他不先入为主,对于任何意见都愿意倾听,博采众议之后做出决策时,却也慎谋能断,而不优柔寡断。经国先生一向要求身边干部或秘书,为人要诚实、谦虚、不得招摇,同时更要反映民意。如果干部到外面招摇,给经国先生知道了,一定予以告诫,甚至不再提拔。
——马英九
经国先生的一生,犹如廿世纪的缩影;他早年在苏联求学,晚年却在台湾实现民主,就像人们在廿世纪初先存有乌托邦式的幻想,然后幡然走上民主之路,再步入民主混乱时期,这一连串检验民主的过程,也正是廿世纪历史的主轴。
——龙应台
台湾再现蒋经国热的最关键的原因当是台湾正在由“好权威”到“烂民主”的路上。蒋经国虽是“威权”时代的人物,但其政治“威权”已由蒋介石的“硬威权”转到了“软威权”,且知人善任。反倒是“民主”时代后,领袖们用人唯亲信,做事也总是意识形态挂帅,外行领导内行。对政治人物的评价,经常是用“果”来导证“因”,当后来者表现不佳,前人就会在对比之下被格外抬高。但对比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政绩,蒋经国的确无愧于民众对他的高度评价及怀念。
——南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