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碎片:小站大人物》:
甲午之后,李鸿章失势,退居贤良寺。据吴永记载,有天当他正与李鸿章在贤良寺闲聊的时候,袁世凯前来拜见,于是他便避入内屋。袁世凯在寒暄了几句之后,便为老上司的遭遇表示不平:“中堂当年铁马金戈,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朝廷只给予内阁首辅的空名,虽然每日随同上朝请安,实则无所事事,这样太不公正了。中堂大人不如暂时告假还乡,等到朝廷遇到难事了,届时必定会想到股肱老臣,这样中堂再次出山,岂不是名正言顺,而且能挽回昔日的声望?”甲午后被权贵们排挤的李鸿章,此时却十分敏感,袁世凯的话音刚落,他就厉声呵斥道:“停,停!慰亭,你这是给翁叔平(翁同龢字)当说客来了吗?我要是请辞出了缺,那他就可以依次升到协办大学士的位置……他想得倒挺美!你回去告诉他,让他想都别想!要是别人出了缺,让出一个位置给他,那我管不着,但要想让我空出一个位置来给他,这万万办不到!只有我有一口气在,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决不会无故请辞,奏请开缺。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对朝廷哪能说三道四,计较这计较那的?你要是受他所托,在这里花言巧语,我是不会受你们愚弄的!”袁听后不敢反驳,只能向李道歉并唯唯而退。袁走后,李鸿章余怒未消,他把吴永招呼进来,问:“刚才那个人,你认识吗?”吴永说:“知道,但并不熟悉。”李鸿章恨恨地说:“袁世凯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个人真是个小人!他为了巴结翁叔平而来这里做说客,嘴巴里说得天花乱坠,想要欺骗我乞假开缺,一边给翁叔平让出一个协办大学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当年老师(即曾国藩)教我‘挺经’,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们挺着,看他们有什么招?我刚才当面训斥袁世凯,就是要免得他再来啰嗦,我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什么事情没有见过?我难道还会受这种人的捉弄吗?”
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在荣禄等军机大臣关于保荐袁世凯督练新军的奏折上批示:“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着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照拟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艰,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积习,唯该道是问,懔之慎之!”
1895年12月,袁世凯赴天津小站接练定武军的三板斧是:一,按他拟定的练兵方略大刀阔斧而又有条不紊地对定武军进行改造,先将老弱病残全部淘汰;二,派人到苏、皖、鲁、豫等省招募身强体壮、符合标准的青年农民入伍,入伍标准是:年龄20~25岁,身高4.8尺以上,力能平托100斤以上,步速限每小时20里以上;三,到锦州、新民、昌图等地招募数百名骑兵和选购了一批战马。仅月余,就完成了新建陆军的建军工作。袁认为:一是当兵要有强健的身体,要能吃苦。二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听话好管理。袁对于兵源的要求和当年曾文正公“以书生领山农”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朴实的兵好管。
袁世凯对新军军服改革的五项建议是:1.军服要窄小灵活。2.敌人远看分不清官兵、自己人,近处看则尊卑明判。3.颜色要越远看越模糊,敌人不好瞄准。4.军帽前檐宽大,能挡太阳以便瞄准。5.肩章制,等级一眼明了。总的说来,袁要求的效果是:新军一旦集合,就是一堆变色龙在开会。
袁世凯善用将。他初到小站接管定武军这个烂摊子时,很多兵痞还不知道他的厉害,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甚至对军令也常常拒不服从,令袁一时间疲于应付。正在此时,恰好淮军老将姜桂题,因为旅顺之战败于日本,被朝廷革职,衣食无着,来小站袁世凯处碰运气。袁世凯见到他,立即伏拜于地,口称老师,然后专门让姜桂题去带那些不听话的兵。重新找回人生价值的姜桂题自然感激不尽,卖力苦干。袁的原则是:带兵不如带将,兵听将的,将听我的,就行了。
早期参军的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袁世凯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歌谣,通过背诵,使士兵能够将基本军事要领、军械使用技术和军营纪律牢记于心。在中国军事史上,这是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最早尝试,也是袁世凯的一项创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