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恬庄杨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2287
  • 作      者:
    杨以堉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恬庄杨氏》对恬庄古镇及杨氏族群在古镇生活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间风尚、地域风貌、宅邸归属、斋轩名号及杨氏几代人的义举都描写得较为详实。要想了解恬庄杨氏的过去,《恬庄杨氏》值得一读。这是继清道光杨希澡所著《恬庄小识》后,又一部反映当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虞西古镇
  恬庄是我人生最初的故土,也是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故乡。她是典型富庶的水乡,江南的古镇,更是我眼中心中的璀璨明珠。
  恬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原来南沙乡为奚浦一钱姓人士所创建。最初在元、明两朝代河阳里有市集。后来几经焚毁,移集至恬庄。始创时仅是一小聚落,原谓收取田租之庄,故取名田庄。
  自清代恬庄杨氏迁至田庄后,俗尚恬懋,才改称为恬庄(亦名恬养庄)。乾隆年间,经恬庄杨氏,杨孝子(岱)率子孙三代长达半个世纪八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恬庄才发展成为西乡一巨镇。日后被流传“金顾山,银恬庄”之盛誉。
  恬庄距常熟十八公里,朝南眺望虞山如同泼墨山水画卷隐约的横卧在你的眼前,西侧松柏叠翠的河阳山近在咫尺。恬庄自乾隆年以来,崇文重教,积德行善,民风纯朴,人文荟萃,商业繁荣。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聚集于此,还有义士、孝子、榜眼、翰林、进士、举人、书法大家。恬庄在当时常熟四大古镇中极具特色,为四大古镇之首。
  恬庄的河——源头在长江,潮起潮落
  奚浦河从常熟流向浩瀚的长江,恬庄依河而建。她是恬庄人赖以生存的通江大河,是一条黄金水道。清澈的奚浦河从镇中穿过,把全镇分为东西各半。
  据历史记载,远在宋景佑元年范仲淹就修浚过奚浦河,之后明洪武年,正统五年周枕,万历年间,清嘉庆二年杨孝子(岱)又都就修浚过。后来,杨孝子(岱)的长子杨景仁在道光三年以母亲尹太恭人年事高,十二月回恬庄遂以因病告老返回故里,道光五年春着手修浚奚浦塘。奚浦河在恬庄一段又名恬庄塘。自北向南,恬庄人日常生活离不开她。
  上塘岸油车场旁的轮船码头,每天班轮来往常熟与恬庄之间。轮船设有两种:一种是可乘载四十至五十位客人的单体木船,后舱有引擎驱动。另一种是小汽轮驱动,后有可乘四十至五十位客人的拖船。每日早晨呜呜几声汽笛冲破寂静,装载满座,缓缓向南驶出,经港口、小义桥、大义桥,轮船慢慢驶过,虞山越来越近,河面也越来越宽阔,是即将进入尚湖了,尚湖因与虞山平行,地处常熟西门外,故又名西湖。传说:姜尚为躲避殷纣隐居于此,在虞山小石洞时,常到湖边垂钓,因而得名谓尚湖。湖面宽广,烟波浩渺,湖水清澈,山湖相映,风景宜人。
  三孔石拱桥——湖桥,横卧眼前,轮船从桥下穿过,豁然开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初识常熟就被这里的美景吸引。
  常熟“虞山十八景”中这里有“三景”,“湖桥夜月”、“湖甸烟雨”和“西城楼阁”。湖桥在尚湖西北,每当秋高气爽,秋日的夜晚非常迷人。明月当空时,漫步于湖桥,石拱桥孔倒映湖中,如同满月,而高挂空中的明月又倒映其中,大小两月相串,故称“湖桥夜月”,它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尚湖湖面宽广,两岸阡陌纵横,山麓座座村庄,如遇蒙蒙雨雾时,炊烟袅袅,遥望湖甸(有大小湖甸两处),如同泼墨山水画卷,这又是“十八景”之一的“湖甸烟雨”。
  轮船停泊在西门外码头,西门城墙近在咫尺,西城垣跨山而筑,山麓多寺庙,郊外远望,参差楼阁如画,这里是十八景之一“西城楼阁”。古城处于倚山临水之中,“十里青山半人城”大有引人人胜之感。如遇阴雨连绵,虞山一片云烟,顶峰若隐若现,使人陶醉忘忧。在民间曾流传唐伯虎来过虞山作画(还有一说是十八个画师),画来画去,都画不像。我想大概是百姓对虞山对家乡太钟爱,才有此传说吧!
  下午l时左右,轮船满载并按原路返回恬庄。我乘轮船时最喜欢坐在沿边的窗口,有时也到拖船的前舱,小心翼翼地背靠前舱板,看行驶的两条白色浪花,随着轮船向前不停地翻滚,若对面有来船,则更觉刺激。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浪花被切断,拍出飞溅的浪花,跳跃得很高很高,啪啪作响不绝于耳。过后慢慢平静下来,依旧两条白浪向前向前。对面又有船来了,使我再次兴奋不已……。
  下午3时,又是呜呜的汽笛声,轮船停靠岸,恬庄码头顿时一派热闹,有等候接亲人客人的,有提取货物的,各自一番忙碌。有一次正好下雨,我与弟弟从常熟回来,家人安排好小驳船将我们送到北街孝坊水栈,对面就是长弄堂,几乎没有淋雨,鞋也不湿就到家了。
  轮船码头与油车场相连,在其西侧。秀才浜南岸是一条小路,路南是油车场,路边有一爿打油的作坊。一走近,一阵阵油香扑面而来。我孩童时去轮船码头,也会到这爿作坊来看看,闻闻油香,往往会看到满头大汗轮起木大榔头的打油人。一条长长的油槽里,金澄澄的菜籽油不断地流淌到洞口而流入盛油桶中,他们不停地将一片片厚薄不等的木榫排人其中,敲打下去回响着低沉的“膨、膨”的打击声,挤压出油。油槽和木榫都吃足了油,黄澄澄光亮亮的,给人年久的感觉。弥漫着扑鼻芳香,散满码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那时我只要一听说要去常熟城里,早就盼着等着。到城里后少不了去姑母家走一走,她们精心制作的“小小汤圆”是“水晶芯和黑芝麻芯”的,小小的一口一只。那时我还不知道“宁波汤圆”。恬庄没有这种小汤圆,所以感到特别新鲜好吃。
  那个年代,出行主要靠这条水道,路远的可搭乘班船出行。路近的有摇橹划桨的大小木船,镇上人家都有可用的水栈,上下也方便。杨氏住宅,孝坊和小泾河的杨孝子(岱)太史第都有专用水栈。上塘岸有杨氏义庄的廊房仓库运输都有大水栈,装卸极为方便。
  镇上人家那时用轿子的已不多了,不是特别的需求,一般人家不会雇用,我童年时看到家里有好几副完好的两头圆中间方的轿扛都已束之高阁了。
  而四乡农家除坐船出行外,最普遍的要数木制独轮车了,用一根宽布带固定在两边的推车杆上,中间搭在推车人的肩膀上,推行时保持独轮车的平衡。这种独轮车很难驾驭。没有结实臂力的人,摆布它非常困难。它有四个着力点:中间的木轮子,左右双臂和肩膀。如果左右掌握不均,车就会倒下来。车轴中间有个木架,两边可各坐一人或装货物,吱呀吱呀地作响声缓缓推行,好似告诉人们“吃力呀!吃力呀!”这种独轮车当时到处可见,在乡间小道上出行非它莫属的。
  行走在路上时常看到有人肩挑两个箩筐,一头装物品,一头坐一孩童,小手拉着两根箩绳,坐在箩里很舒坦,旁边妇女跟随着赶路,这大都是镇上走亲戚或看庙会的人居多。有时,还可看到箩筐里放着“纪团”。“纪团”是用糯米粉加豆黄或豆沙制馅,四十公分直径大小,薄薄的在两公分左右,蒸煮而成,吃起来很香糯,是孩童满纪(一周岁)时“走亲戚”用的。也有人挑一副担子,一旁妇女抱着孩童或一头箩筐里睡着一个孩童,急急赶路的情景。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图片集锦
第二部分 恬庄杨氏
引言
第一章 虞西古镇
恬庄的河
恬庄的街
恬庄的桥
恬庄庙多祠多
恬庄人文习俗
恬庄八景
第二章 长弄堂
父亲
大姐的婚礼
我的大哥
繁忙的家事和年景
第三章 恬庄杨氏
恬庄杨氏的根是苏州叶姓
恬庄拓展三步曲
后裔中的代表人物
恬庄杨氏书画金石代代有传人
恬庄杨氏著述一览表
恬庄杨氏吾支系简谱
第四章 恬庄杨孝子
至孝至善一生,恬庄第一人
至孝至善一生,名满虞西
杨孝子(岱)孝义一览表
尾声
后记
写在卷后

第三部分 家传碑刻(部分)
1.恬庄杨氏石碑拓本与释文(部分)
2.恬庄杨氏先祖传略手稿(部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