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流感)
李某,男,28岁。
初诊日期:2010年5月20日。
现病史:患者患流感,发热2周,体温逐渐升高,现下于医院住院治疗,时有谵语,手足心热,口渴自汗,大便干,小溲短赤。
刻下见:体温39。8℃,精神不振,乏力体倦,舌苔白厚腻,质红,脉滑数。
诊断:发热。
辨证:气血两燔。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味。
生石膏30g
玄参15g生地黄15g
水牛角粉10g(冲服)黄连10g栀子10g
丹皮10g
黄芩10g知母10g
赤芍药10g
连翘10g桔梗10g
甘草5g
竹叶10g熟军6g
3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药后,次日体温渐降。热势渐减,体温38。2℃。诸症显减,但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昏蒙。继以上方加金银花15g,7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药后周身疲倦已除,体温降至正常。
【心得】本案患者流感高热,经西医输液应用退热剂、抗 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治疗以清瘟败毒饮加味,本方阻止邪毒内灼血脉,同时保护耗而未竭的阴津。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医家余霖所著《疫疹一得》。本方综合《伤寒论》白虎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等古方加减化裁而成。汇集苦寒、辛寒、咸寒诸药,融入清热、败毒、滋阴诸法。为治疗火热证表里俱盛之良方,具有清热解毒、保津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疫疹一得》云“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人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大热,除烦止渴。石膏配知母、甘草乃参以白虎汤,具清热护津之功。犀角、生地黄、玄参、赤芍、丹皮清血分之热,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芩、黄连、栀子泻火解毒,连翘、桔梗、竹叶清心除烦。全方泻火解毒而不伤阴,凉血养阴而不恋邪。方设大中小三档,辨证施治,因势制宜。颇具章法。
本案高热,为气血两燔的证候,为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血分的热邪又盛,便称为气血两燔。治疗以清瘟败毒饮,清气凉血、泄火解毒,效果显著,可见其确为治疗气血两燔证之有效良方。
……
展开